今年7月,全球货币支付格局又迎来一波不小的震荡。SWIFT最新数据显示,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攀升至47.94%,创下近年新高;欧元则跌至23.11%,昔日“老二”光环黯淡不少。人民币呢?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但背后其实暗流涌动。到底是谁在搅动这池春水?这些数据背后藏着什么机会和风险?
美元强势回归,“货币之王”底气何在?
每逢全球经济起伏,美债、贸易摩擦、评级调整这些事儿总是让人揪心。但别忘了,美国家底厚实得很,就像打游戏时血条永远比别人长一截。无论外部怎么折腾,美元依旧稳坐钓鱼台,占据近半壁江山。这不仅仅是美国国家信用的加持,更因为大宗商品定价权牢牢掌握在手——联合国统计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大宗商品都用美元结算,如果按交易量算甚至接近九成。
这意味着什么?哪怕美债压力山大、关税战频发,只要石油黄金还认“绿票子”,全球资金就离不开它。而且,美联储的加息节奏牵动着各国央行神经,不少发展中国家资产配置也不得不跟着转向。这种金融生态链,让投资者很难绕开美国市场布局。
欧元失色,“千年老二”的烦恼谁懂?
曾几何时,欧元刚诞生那会儿,可谓众星捧月,一度挑战过美元的位置。但如今欧洲经济疲软、地缘冲突不断,再加上债务危机阴影挥之不去,市场信心明显不足。从40%多份额一路跌到23%左右,就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不少欧洲企业甚至开始寻求更多非欧元区合作,以分散汇率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份额下滑几乎全被美元“吃掉”。如果说以前大家还幻想欧美“双雄争霸”,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家独大,其余只能边角料分羹。这对国内有海外业务的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汇率管理难度,也让资产配置变得更加棘手。
人民币双轨道突围,“高速公路+国道”模式渐显威力
很多人只盯着SWIFT的数据,其实容易忽略一个关键细节:人民币还有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截至7月底,这套系统已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仅2024年处理业务规模就暴涨43%。直接参与者176家、间接参与者1531家,加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金融网络。如果把SWIFT当作国际结算高速公路,那CIPS就是另一条并行国道——而且越来越多国家愿意走这条路。
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中俄、中伊等与西方关系紧张的国家,都倾向于用本币互换或者直连交易规避制裁风险。这部分业务没计入SWIFT统计,所以实际上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远超2.88%的表面数字。此外,中国持续推进金融开放,比如放宽QFII额度、新设自贸区等,都为跨境资金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为未来提升占比埋下伏笔。
信息增量:产业链延伸与数据模型分析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权决定了货币影响力。例如原油期货、中国铁矿石现货平台正逐步采用多样化计价方式,有望削弱单一货币垄断。而数据模型显示,每提升1个百分点国际支付份额,将带来约1500亿美元资本流入效应(参考IMF历年报告),对本土股市和债市均有积极推动作用。此外,据沪深交易所8月最新公告,今年前七个月A股外资净流入同比增长18%,其中港股通及北交所表现尤为突出,与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容密切相关。(水印日期:2025-08-21)
三项可操作建议:
1. 多元化外汇资产配置
不要盲目押注单一强势货币,可以适当增加包括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等小众稳定品种,用以分散潜在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2. 关注“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基金
随着CIPS体系扩展,与中国贸易往来的新兴经济体受益明显,可通过QDII产品或海外ETF进行布局,把握区域性增长红利。
3. 企业优先采用本地及直连清算渠道
对于有进出口需求的小微企业,可以主动选择CIPS直连服务或本币互换协议,在降低成本同时规避潜在制裁与政策变化风险。
认知误区揭示:“通胀利好所有资源股”
不少投资者认为只要通胀预期升温,大宗商品相关股票都会涨,其实这是误判。例如部分资源类公司利润受限于合同锁价机制,并不会随行情同步上涨。因此不能简单将宏观趋势直接映射到全部板块,还需结合具体行业供需结构综合研判。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未来十年里,会不会出现第三种能挑战美欧两极的新型国际主导货币?还是说我们终究只能跟着“大哥们”的步伐走,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