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驻台北经文处(AIT)骤然于社交平台上大肆宣扬,美台双方正磋商携手构建“太空枢纽”,并扬言一旦合作成型,台北至休斯顿的旅途时长将从原有的13小时剧减至仅2.5小时。此消息在台湾激起强烈反响,屏东县长迅速响应,同时,地方议员及科技管理部门也纷纷表态,对此持欢迎态度。然而,深入分析之下不难发现,这一看似激动人心的科技联姻背后,或许暗藏玄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的真实目的,极有可能是借“太空枢纽”之名,行军事布局之实,进一步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干涉能力。
所谓“太空港”,主要是指具备发射及回收亚轨道飞行器功能的地面站点。当前,亚轨道飞行技术正处于全球的实验探索与初步商业应用时期,其核心特色在于飞行器能超越大气层界限,执行短期太空航行任务,继而滑翔重返地球。尽管此技术常被宣传为“尖端运输手段”或“太空观光之旅”,然而,其背后的军事应用前景相较于民用价值,无疑更加引人瞩目。
以美国空军推进的“火箭货运”计划为例,其核心旨在借助亚轨道航行技术,将军事装备或人员迅速运输至全球任一角落。换言之,一旦美国在台湾设立此类太空发射中心,就相当于构筑了一条“战时空中快线”,能够迅速穿越解放军构筑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防线,在台湾海峡冲突的关键时段内提供紧急战略支援。
据现有资料显示,“太空港”项目距离实际实现尚有遥远的路程。
另一方面,不论是“星舰”这一超重型火箭,还是NASA的“追梦者”航天器,都仍处在商业化部署的不完整阶段,且其飞行安全性尚未得到全面确认。至于台湾屏东的“九鹏基地”,更是连一条满足要求的太空飞行器起降跑道都不具备,基础建设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
另一方面,亚轨道旅行的费用极为昂贵。以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过往的商业估价来看,一张太空之旅的“门票”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上千万美元之巨,哪怕成本削减至十分之一,也绝非普通人所能企及。倘若台湾真要为此筹建太空发射场,那必然意味着要投入庞大的财政资金,面临巨大的经济挑战。
从历史教训中不难发现,美国常用的手法是:先假借“科技合作”之名向台湾灌输其战略蓝图,随后在舆论的助推下,诱使台湾当局投资于资金、基础建设与相关产业链的构建。至于这些项目最终能否实现?那便成了台湾自身需要面对的问题;而美国则只顾着攫取利益、扩大其影响力。
尤需警觉的是,美国在缺乏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境下推进此合作,公然规避国际规范,旨在实质上构建“国家间”的运作。此类行为已非初犯,近年来,美国持续升级其“与台关系”,涵盖从“国会代表团赴台访问”至“高科技领域的协作”,屡屡试探中国大陆的战略忍耐极限。
当下,通过“太空港”项目来渲染科技协作,本质上又是一轮企图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地缘政治布局。若说往昔是在半导体、新能源等经济领域向台湾示好,此番则是将军事运输路径“伪装”成科技合作的幌子,深度绑定台湾于美国的战略体系之中,此举既增强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存在力量,又暗含将台湾进一步军事化的企图。
尽管台当局对美国提出的“太空港合作”项目怀抱憧憬,岛内却也逐渐涌现出理性的质疑之声。有人指出,历史上美国众多大型基建计划往往半途而废,症结在于系统性规划的缺失。此番“太空港”项目未经前期论证、成本预算及风险评估便匆匆登场,其实际可行性备受考量。更有甚者直斥其为“金钱陷阱”,担忧美国意在诱使台湾政府承担建设费用,借以间接达成其军事目的。民间共识日益凝聚,认为这一所谓的“合作”不过是虚有其表,台湾恐沦为美国太空军战略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实际上,中国大陆早已察觉到美国采取的“技术—军事—政治”三位一体的战略渗透策略。在军事维度上,解放军近年已成功构建以东风-21D、东风-26等中远程导弹为主导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迫使美国航母战斗群退居第二岛链之外。与此同时,海空军力量的现代化进程加速,电子战系统升级,以及福建舰等新平台相继服役,正一步步缩减美军可能的介入区域。纵使美军尝试利用“亚轨道运输”技术穿越封锁,在台湾设立“空中补给枢纽”,其在起降过程中的脆弱性也将暴露无遗,解放军凭借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足以在地面阶段将其消灭。至于“自太空发起突袭”的构想,恐怕仅停留于理论探讨层面。
故而,美国所宣扬的“太空港协作”,看似高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实则暗含军事战略部署与地缘政治博弈。这既是美国在印太区域太空军事战略的拓展,也是其将台湾置于台海争端风口浪尖的又一布局。台湾若持续盲目追随,不单经济会承受巨大负担,还可能丧失对自身安全与发展路径的自主权,最终沦为美国“战略转移”下的祭品。
历史反复昭示,任何地区一旦被美国的“科技支援”或“安全保障”卷入地缘冲突的漩涡,终将难以避免陷入动荡、战乱乃至毁灭的境地。当前的台湾地区,亟需保持清醒的认知,审慎权衡利弊,不可沦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棋子,更不应成为21世纪的“太空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