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这年纪,还能图啥?就是想自己痛快点!”88岁的于淑珍在养老院一边喝着茶,一边乐呵呵地跟邻居唠嗑。旁边的大妈不解:“你不是有俩孩子吗?咋还主动跑到养老院来?”于淑珍摆摆手:“真不是孩子不要我,是我自己不想让他们天天围着转。”一句话,把屋里人都说愣了。原来,“养儿防老”这句老理,在她这里彻底翻了个个。
谁说老人进了养老院就是没人管?
不少人一听“住进养老院”,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孤独、无助的画面,甚至有人背后议论:肯定是家里孩子不孝顺,把老人扔那儿没人管。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咱们先看看于淑珍的故事。
18年前,她和老伴身体渐差,白天孩子们要上班挣钱,晚上还得轮流守夜,一个个累得黑眼圈赛熊猫。看着心疼,于大妈干脆主动提出去养老院,“别再拖累娃们了”。结果这一住就成习惯——不仅没觉得凄凉,还越活越精神头!
据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2亿,其中选择机构化照护的人数逐年递增,占比超过8%。越来越多像于大妈这样的老人,不再把晚年生活寄托在子女身上,而是追求自主、体面、有尊严的暮年时光。
“我要的是自在,不是依赖”
很多时候,我们对“孝顺”的理解太单一,总觉得只有天天陪在父母身边才算尽责。但换位思考一下,有多少老人其实更希望给年轻人减负,让彼此都能安心过日子?
看看现在的适老化服务多贴心:专业医生随叫随到,同龄朋友聊八卦打麻将,还有书法班、合唱团,各种兴趣活动排得满满当当。据民政部白皮书数据,全国具备医疗护理资质的高品质康养机构数量五年来增长近三倍。不少长者反映,比起家中独自发呆,这样热闹又安全的小集体生活,更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调查发现,有67%的受访城市老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更倾向选择专业照护而非完全依赖家庭。这说明社会观念正在悄然变化,“自己选路走”的新型晚景模式正逐步成为主流。
被误解的不只是选择,还有勇气
当然,也不能否认,一些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把爸妈送去养老院是不是太冷血?”、“别人会不会指指点点?”……这些声音总让一些家庭犹豫不决。但现实中,每周探望、带水果聊天、一起参加节日活动,这些温情并没有因为空间距离而减少半分。有时候,让父母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和舞台,也是另一种深沉的爱与尊重。
78岁的李伯前阵子也分享过他的经历:家里特意给他做了浴室防滑改造,但他还是觉得一个人在家闷得慌。“后来搬进社区康养中心,每天跟几个棋友杀两盘,比什么保姆陪伴强多啦!”他笑言,人啊,到了一定年龄,其实最怕的是寂寞,不是没饭吃没衣穿,而是一屋子的安静没人搭理你(国家统计局核准)。
适应时代变迁,为下一代减负也是一种智慧
回头看,于淑珍坚持留在养老院,并不是逃避亲情,而是一种为全家的幸福作出的成熟抉择。在这个快节奏社会下,中青年压力山大,上有四位长辈,下有小孩要教养。如果每个人都要求百分百陪伴,那最后只会压垮整个家庭系统。这一点,《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也明确提倡,多元共治、多方参与,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新型银发生态圈。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你的父母像于淑珍一样主动选择入住高品质康养机构,你会支持还是犹豫?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