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靠窗的位置,阳光正好,却没能暖化桌前两位老人的氛围。王老伯端坐着,背脊挺直,像个等待开会的干部,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对面的李大娘则显得自在许多,呷了口茶,嘴角挂着礼貌的笑。这是经人介绍的第二次见面,上一次只匆匆说了几句。
王老伯清了清嗓子,眼神扫过李大娘,直截了当地开口:“李大娘,咱们都是奔着搭伙过日子来的。有些话,我得说在前头。我有三个条件,如果您觉得不合适,咱们就不用浪费彼此时间了。”空气瞬间凝固,李大娘的笑容也淡了几分,心里咯噔一下,暗想这相亲看来又要黄了。
01
王老伯名叫王建国,今年六十二岁,退休前是国企的工程师,一辈子严谨细致,连说话都带着股公事公办的腔调。老伴儿走了五年了,儿女们都成家立业,各有各的生活。儿子在深圳买了房,女儿嫁去了国外,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起初,王建国觉得自己一个人挺好,清净,自由。每天早上起来,去公园打太极,回来自己做点清粥小菜,下午看看报纸,听听京剧,日子过得有条不紊。
可渐渐地,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就像潮水一样,在夜深人静时把他淹没。家里那么大,只有他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睡觉。生病的时候,连个倒水的人都没有。有一次半夜胃病犯了,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在外地急得团团转,却也无能为力,只能远程指导他吃药。那一刻,王建国才真切地体会到,人老了,有个伴儿是多么重要。
儿女们也看出了他的孤单,开始张罗着给他介绍老伴儿。王建国起初是拒绝的,觉得这把年纪了,还搞什么情情爱爱,怪难为情的。可拗不过儿女们的一片孝心,加上内心深处那份对陪伴的渴望,他才硬着头皮答应下来。这李大娘,是小区里王大妈给介绍的,说是人品好,性格也和善。第一次见面,只是在王大妈家简单聊了几句,王建国觉得李大娘挺干净利落的,话不多,但眼神很温和。
今天,王建国特意把见面地点约在了咖啡馆。他觉得这里环境安静,适合把话说清楚。他不是那种喜欢磨叽的人,也不爱玩弯弯绕绕。他想找个伴儿是真,但不是随便找个伴儿。他心里有杆秤,对未来的生活有自己的设想和底线。所以,他决定开门见山,把自己的“三个条件”摆出来。他知道这可能会吓跑对方,但他宁愿一开始就挑明,也不想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李大娘,名叫李桂芳,今年六十岁,也是个寡妇,老伴儿去世七年了。她有两个女儿,都在本地,孝顺得很。李桂芳退休前是小学老师,性格开朗温和,喜欢跳广场舞,平时也爱侍弄花草。她一个人过日子,倒也习惯了,但女儿们总觉得她一个人太孤单,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女儿们也给她介绍过几个老伴儿,但都没成。有的嫌她没有退休金,有的嫌她身体不好,还有的张口闭口就是把财产都交给他管。
李桂芳对相亲这件事,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她觉得人到老年,找个伴儿不容易,找个真心相待的更是难上加难。她不图钱,也不图什么轰轰烈烈,只希望能找个脾气相投、能说说话、互相照应的人。王建国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有点严肃,不爱笑,但看得出来是个正派人。第二次见面,他直接提出“三个条件”,这让李桂芳心里一沉。她以为又是那些老掉牙的条件,比如要她做保姆,要她倒贴钱,或者要她照顾他全家老小。她已经做好了起身走人的准备。
02
王建国看着李大娘微变的脸色,心里也打起了鼓。他知道自己这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可能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但没办法,这是他一辈子的习惯。他深吸一口气,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李大娘,”他开口道,“我这人说话直,您别介意。咱们都这把年纪了,时间宝贵,没必要兜圈子。我找老伴儿,不是为了找个免费保姆,也不是为了找个提款机。我是想找个能搭伙过日子,能互相扶持的人。所以,我这三个条件,都是从实际出发,您听听看。”
李大娘心里冷笑一声,面上却不露声色。她见过太多打着“实际出发”旗号的自私自利。她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示意王建国继续说。她倒要看看,这位看起来一丝不苟的老伯,能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条件来。
王建国见李大娘没走,心下稍安。他拿起桌上的湿纸巾,仔细擦了擦手,仿佛在准备一场重要的演讲。这个小动作让李大娘有些意外,她注意到王建国的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十分整齐,不像那些粗手粗脚的老头子。
“第一个条件,”王建国伸出食指,语气严肃,“咱们要是真走到一起,我的退休金,我只拿出一部分用来共同生活开销。剩下的,我依然要存起来,作为我自己的应急储备,或者将来留给我的子女。同样,您的退休金,您也应该自己支配,我绝不干涉。咱们AA制,各自财务独立。这样,谁也不用担心谁是图钱,谁也不用担心谁会成为对方的负担。”
李大娘听完,眉头微不可察地挑了一下。这条件,倒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糟糕。很多老人再婚,最头疼的就是财产问题。有的男方要求女方把退休金都交出来,有的女方则担心男方图自己的房子。王建国提出AA制,各自财务独立,这倒是出乎她的意料。这表明他不是那种贪图女方钱财的人,但也透着一股子过分的“清算”劲儿,让人感觉少了点人情味。
“行,”李大娘放下茶杯,声音平静,“这第一个条件,我能理解。财务独立,也好,省得日后扯皮。”
王建国点点头,似乎对李大娘的反应感到满意。他接着说:“第二个条件,咱们要是住到一起,就住我的房子。您的房子,您可以出租,也可以留给您的女儿,这都随您。但我的房子,我希望您能把它当成自己的家。家里的大小事务,咱们有商有量,您有权发表意见。但有一点,我希望您能保持家里的整洁和卫生。我这人爱干净,习惯了整齐有序。当然,我也会尽力帮忙,家务活不是您一个人的事。”
李大娘再次怔住了。她原以为王建国会要求她包揽所有家务,甚至照顾他的儿孙。没想到,他竟然主动提出让她把自己的房子处理掉,住到他的房子里,并且强调了她在家务上的参与权和意见权。更让她意外的是他对“整洁和卫生”的要求,这听起来有点苛刻,但又显得他很注重生活品质。
“王老伯,您这第二个条件,倒是挺……”李大娘想了想,没找到合适的形容词,只能说,“挺特别的。”她心里琢磨着,住男方家,通常是女方比较吃亏,感觉寄人篱下。但王建国这话说得,又好像把她当成了家里的女主人,而不是一个住客。
03
王建国没有在意李大娘的措辞,他习惯了别人对他的评价。他只关心自己的条件有没有被理解。他深知,人到暮年,再婚不是儿戏,也不是为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为了一个稳定的、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所以,他把所有可能引发矛盾的因素,都摆到了桌面上。
“特别吗?”王建国扶了扶眼镜,眼神透过镜片落在李大娘身上,“我觉得这是实事求是。我的房子比您的面积大一些,居住环境也更安静,适合养老。再者,您把您的房子租出去,也是一笔收入,可以增加您的支配。至于家务,我不是甩手掌柜,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但有些细节,比如地面的清洁,物品的归位,我希望咱们能有共同的标准。”
李大娘看着他一脸严肃地讨论着“地面的清洁”和“物品的归位”,不禁有些想笑。她心想,这老头儿,是把相亲当成面试了。不过,她也从王建国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丝真诚。他不是在强加给她,而是在阐述他对于共同生活的期望。这比那些含糊其辞、日后才暴露本性的男人,要坦荡得多。
“好,王老伯,您的第二个条件,我也明白了。”李大娘语气稍显轻松了些,“您是想找个能一起把日子过得有条不紊的人。”
王建国点点头,似乎终于得到了认可。他呷了口咖啡,然后把杯子轻轻放回杯垫上,发出细微的声响。他清了清嗓子,准备说出他最重要的,也是他认为最难以启齿的第三个条件。他甚至在心里做好了李大娘会立刻拂袖而去的准备。
“这第三个条件,”王建国的声音明显低沉了一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可能,可能对您来说,有些难以接受。”
李大娘的心又提了起来。前两个条件,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都还在她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甚至,在某些方面,王建国表现出的坦诚和对独立性的尊重,让她对他有了些许改观。但现在,他这副吞吞吐吐的样子,让她预感到,这第三个条件,恐怕才是真正的“杀手锏”。她甚至想到了那些电视剧里狗血的桥段,比如要求她照顾瘫痪在床的父母,或者替他还清巨额债务。
她努力保持着脸上的平静,但内心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甚至在脑海中快速盘算着,如果条件真的过分,她该如何体面地结束这场相亲。
王建国看出了李大娘的警惕,他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有多难,尤其是在这个年纪。他鼓足勇气,眼神坚定地看向李大娘,仿佛在进行一场自我剖析。
“我这第三个条件,”他终于开口了,声音虽然低,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就是我希望咱们能互相尊重彼此的过去。我的老伴儿去世五年了,她在我心里,永远有一个位置。我不会忘记她,也不会把她的照片收起来。同样,您的老伴儿,我相信在您心里也有一个位置。我希望咱们能理解并接受这一点,不要互相吃醋,不要互相攀比。咱们在一起,是开启一段新的生活,但不是要抹去过去的记忆。我需要一个能理解我这份感情的人。如果这点您接受不了,那咱们,确实不合适。”
话音落下,咖啡馆里仿佛只剩下咖啡机运作的嗡嗡声。王建国的目光灼灼地盯着李大娘,等待着她的宣判。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甚至想好了,如果李大娘立刻起身,他该如何故作镇定地买单。
李大娘的表情从警惕,到疑惑,再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她怔怔地看着王建国,她原以为他会提出多么离谱的要求,却没想到,他提出的竟然是这样一份关于“尊重”和“记忆”的条件。这让她感到意外,也感到一丝触动。
04
李大娘没有立刻回应,她的大脑飞速运转着。她见过太多老人再婚后,因为前任的问题闹得鸡飞狗跳。有的男方要求女方把前夫的遗物全部扔掉,有的女方则对男方时不时提起前妻感到不满。这种“争风吃醋”在老年人的再婚中并不少见,反而因为年龄和经历,变得更加敏感和难以调和。
王建国这个条件,听起来似乎有些“奇葩”,甚至带着一丝不合时宜的“深情”。但仔细一想,却又透着一股子真诚和坦荡。他没有藏着掖着,而是直接把自己的这份“过去”摆在了台面上。他承认自己心里的“旧人”,同时也要求对方理解和接受。这比那些口口声声说“放下一切”却又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流露出对前任怀念的人,要光明磊落得多。
李大娘自己的老伴儿也去世多年,她又何尝能完全忘记?那些共同经历过的岁月,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都像是刻在了生命里的印记,无法抹去。她之所以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伴侣,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无法接受那些要求她“彻底放下”的男人。她觉得那样是对自己过去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感情的背叛。
王建国的话,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她内心深处一直未曾言说的角落。他没有要求她抹去记忆,也没有要求她彻底忘记。他只是要求“互相尊重”,要求“理解和接受”。这不正是她一直在寻找的吗?一个能够理解老年人内心复杂情感的人,一个能够接纳彼此完整生命轨迹的人。
她抬起头,重新审视面前的王建国。他的表情依然严肃,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份小心翼翼的期待。他的手,不知何时,已经紧紧地握成了拳头,显然,说出这些话,对他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王老伯,”李大娘终于开口了,声音有些沙哑,但带着一股莫名的暖意,“您这第三个条件,倒是让我……挺意外的。”
王建国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不知道这个“意外”是好是坏。他紧盯着李大娘的脸,试图从她细微的表情中解读出她的真实想法。
李大娘看着王建国那副如临大敌的样子,忽然觉得眼前这个严肃的老头儿,其实也挺可爱的。她忍不住笑了,那是一种释然的笑,也是一种带着理解和些许感动的笑。她的笑声很轻,却足以打破咖啡馆里刚才凝固的空气。
王建国愣住了。他本以为会看到李大娘失望、愤怒或者转身离去的表情,却没想到,她竟然笑了。而且,这笑声里没有一丝嘲讽,反而带着一种暖意。这让他感到困惑,也感到一丝惊喜。
“王老伯,”李大娘收敛了笑容,但眼底的笑意依然未散,“您说的这三个条件,前两个是关于财务和居住,都是很实际的问题,我都能理解。但第三个,关于尊重过去,不吃醋,不攀比……”她顿了顿,目光变得柔和起来,“您知道吗?这反而是我听过最真诚,也最打动我的条件。”
王建国呆住了。他没想到,他认为最可能导致相亲失败的条件,竟然成了对方最欣赏的一点。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李大娘继续说道:“我之前也相过几次亲,有的男方要求我把前夫的照片都烧掉,有的男方对我偶尔提起过往就不满,说我心里没他。我听了心里就很难受。人活了大半辈子,怎么可能说忘就忘呢?那些记忆,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一直在想,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们这些老年人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吗?”
她看着王建国,眼神中充满了理解:“您能提出这样的条件,说明您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您尊重自己的过去,也尊重我的过去。这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条件,这恰恰是互相尊重的体现。”
王建国的心,像被一块石头压了许久,忽然间被挪开了一样,轻快起来。他看着李大娘,第一次觉得,这个女人,或许真的和自己很合适。
05
王建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他清了清嗓子,语气也变得柔和了许多:“李大娘,您能这么想,那真是太好了。我这人嘴笨,不善于表达,但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的真心话。我就是想找个能搭伙过日子,能互相体谅的人。人老了,能找到一个知冷知热的伴儿,比什么都强。”
李大娘点点头,脸上浮现出真诚的笑容:“王老伯,您这人虽然看着严肃,但心是热的。您能把这些都说出来,说明您是个实在人。我这人也一样,喜欢坦诚相待。”
两人之间的气氛,瞬间变得轻松融洽起来。刚才的剑拔弩张,仿佛从未存在过。他们开始聊起各自的退休生活,聊起儿女,聊起爱好。王建国发现,李大娘不仅性格温和,而且兴趣广泛。她喜欢跳广场舞,但不是那种聒噪的类型,她更喜欢古典舞和民族舞;她爱侍弄花草,家里的阳台被打理得像个小花园。而王建国则喜欢听京剧,看报纸,平时也会在小区里打打太极拳。
“王老伯,您平时都听什么京剧啊?”李大娘好奇地问。
“我喜欢听老生,马连良、谭富英的都爱听。”王建国说着,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尤其是《借东风》,那段‘舌战群儒’,真是百听不厌。”
“哎呀,那可巧了!”李大娘惊喜道,“我年轻的时候也学过几段京剧,虽然唱得不好,但也很喜欢听。我最喜欢《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那段身段,真是美!”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京剧聊到养生,从养生聊到旅游。他们发现彼此在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上,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王建国发现李大娘的言谈举止都透露着一种温婉和得体,而李大娘也发现王建国虽然表面严肃,但内心却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咖啡馆的窗外,阳光依然明媚。王建国和李大娘的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轻松和喜悦。他们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发现了彼此的闪光点。
“王老伯,那您平时都自己做饭吗?”李大娘问。
“是啊,我一个人住,习惯了自己动手。不过也就一些家常菜,手艺一般。”王建国谦虚地说。
“那可不一定,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人,手艺都不会差。”李大娘笑着说,“我平时也爱捣鼓点吃的,尤其是面食,包饺子、烙饼,我拿手。”
“哦?”王建国眼睛一亮,“那可太好了!我最爱吃饺子,就是自己一个人懒得包。”
李大娘看着王建国眼中闪烁的光芒,心里也感到一阵暖意。她能感受到,王建国是真的在期待一个伴儿,一个能一起分享生活的人。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聊到最后,王建国主动提出:“李大娘,今天聊得很愉快。如果您不介意,下周我想请您去我家吃顿饭,我亲自下厨,您也看看我那房子,合不合您的心意。”
李大娘微微一笑:“好啊,王老伯,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告别时,王建国主动为李大娘拉开了椅子,又帮她拿起了包。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让李大娘感受到了他的绅士风度和体贴。她看着王建国略显僵硬但努力表现出的温柔,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次相亲,或许真的成了。
06
李大娘赴约王建国家的那天,特意穿了件素雅的旗袍,配上珍珠项链,显得温婉又得体。她提前半小时到了小区门口,给王建国打了电话。王建国很快就下来了,他穿着一件干净的灰色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一丝不自然的笑容,显然是有些紧张。
“李大娘,您来了,快请进!”王建国语气里带着一丝激动,连忙接过李大娘手中的小礼盒。
李大娘环顾四周,小区的环境很安静,绿化做得很好。王建国的房子在三楼,电梯直达。一进门,李大娘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王建国的家,简直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客厅的家具摆放得井井有条,地板光洁如新,窗明几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让人感到放松。
“王老伯,您家真干净!”李大娘由衷赞叹道。
王建国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平时也就我自己收拾,习惯了。您随便坐,我去给您泡茶。”
李大娘坐在沙发上,目光扫过客厅的每一个角落。她注意到墙上挂着几幅字画,都装裱得十分考究。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历史到文学,从哲学到养生,种类繁多。最让她触动的是,客厅正中央的电视柜上,摆放着一张遗像。照片上的女人面容温和,眼神慈祥,正是王建国的老伴儿。遗像旁边,还摆放着一束新鲜的白菊花。
李大娘的心里涌过一股暖流。王建国果然没有把老伴儿的照片收起来,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他在咖啡馆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尊重过去,不忘故人。这份坦荡和真诚,让她感到无比的安心和信任。
王建国端着茶盘走了过来,茶杯里冒着热气,散发出清幽的茶香。他把茶杯放到李大娘面前,又指了指电视柜上的照片:“那是我的老伴儿,秀兰。她走了五年了。”他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没有悲伤,只有一种平静的怀念。
李大娘点点头,轻声说:“看得出来,您和她感情很好。”
“是啊,”王建国叹了口气,“我们一起走过了四十多年。她是个好女人,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孩子们也教育得很好。”他停顿了一下,又说,“我把她的照片放在这里,不是为了让您不舒服。只是,她毕竟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希望,如果咱们能在一起,您能理解我这份感情。”
李大娘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郑重地看向王建国:“王老伯,您上次说的第三个条件,我当时就觉得,您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我自己的老伴儿也走了七年了,我也一样,心里总有他的位置。我觉得,这不矛盾。爱是延续,不是替代。我们能在一起,是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但不是要抹去过去的印记。我们都可以保留对故人的怀念,同时也能珍惜眼前的缘分。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王建国看着李大娘坦然的眼神,心里所有的顾虑和不安都烟消云散了。他知道,他找到了一个真正理解他、接纳他的人。这份理解,比任何华丽的承诺都来得珍贵。
“李大娘,您能这么想,我真是太高兴了!”王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眼中甚至泛起了泪光。他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那份激动和感激,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好了,别说这些了,您不是要给我做饭吗?”李大娘笑着打破了这有些凝重的气氛,“我来厨房给您帮帮忙。”
“不用不用,您坐着就好,我来就行!”王建国连忙站起身,带着李大娘去了厨房。
王建国的厨房同样收拾得干干净净,锅碗瓢盆摆放得整整齐齐。他系上围裙,熟练地淘米下锅,又从冰箱里拿出准备好的食材。李大娘看着他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心里充满了踏实感。
“王老伯,您今天准备做什么呀?”李大娘好奇地问。
“我炖了排骨汤,还准备炒个青菜,再做个红烧鱼。都是家常菜,您别嫌弃。”王建国一边切着姜片,一边回答。
“哎呀,这可都是硬菜啊!您平时一个人也吃这么多吗?”李大娘笑着打趣道。
“哪能啊!这都是特意为您准备的。”王建国脸上泛起一丝红晕,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李大娘心里甜滋滋的。她知道,王建国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心意,都藏在了这些细微的行动里。
在等待饭菜的间隙,李大娘又参观了王建国的书房和卧室。书房里,桌上摆放着整齐的书籍和文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卧室里,床铺叠得方方正正,衣柜里的衣服也挂得整整齐齐。一切都体现着王建国严谨的生活态度。
“王老伯,您这家里,真是比我收拾得都干净。”李大娘感叹道。
“习惯了,一个人住,总得把自己照顾好。”王建国说着,目光落在卧室床头柜上的一张照片上。那是他年轻时和老伴儿的合影,两人都穿着军装,英姿飒爽。
李大娘也看到了那张照片,她没有刻意回避,而是微笑着说:“您老伴儿年轻的时候,一定很漂亮。”
“是啊,她是我们文工团的一枝花。”王建国眼神中充满了骄傲和怀念。他没有避讳在李大娘面前谈论自己的老伴儿,这让李大娘感到非常舒服。
午饭很快就做好了,四菜一汤,色香味俱全。排骨汤浓郁鲜香,红烧鱼做得入味,青菜也炒得碧绿。李大娘尝了一口,赞不绝口:“王老伯,您这手艺,可真不赖!比我做得都好。”
“您喜欢就好。”王建国看着李大娘吃得香甜,心里也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一个人吃饭,再美味的菜肴也索然无味;两个人吃饭,哪怕是粗茶淡饭,也变得有滋有味。
饭桌上,两人又聊了许多。王建国问起李大娘平时在家都做什么,李大娘说除了跳舞、侍弄花草,她还喜欢看一些历史纪录片。王建国听了很高兴:“那可巧了,我也爱看!尤其是关于三国、秦汉的,我家里收藏了好几套。”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越来越融洽。李大娘发现,王建国虽然严肃,但只要聊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他也会变得健谈起来。而王建国也发现,李大娘不仅性格温和,而且知识渊博,和他有着许多共同语言。
饭后,李大娘主动提出要洗碗,王建国坚持不让,最后两人一起进了厨房,一个洗,一个擦,配合得十分默契。厨房里不时传来两人的笑声,那是独居多年后,久违的烟火气和家的味道。
通过这次家访和午餐,李大娘对王建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看到了他严谨细致的生活态度,也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和对情感的珍视。而王建国也通过李大娘的言行,更加确定了她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伴侣。
这次的相亲,不再是条件与条件的交换,而是两颗孤独的心灵,在互相理解和尊重中,找到了归属。
07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王建国和李大娘的感情也日益升温。他们不再只是约在咖啡馆,或者在王建国家里吃饭。他们会一起去公园散步,王建国打太极的时候,李大娘就在旁边跟着学几招;他们会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为了几毛钱的折扣和菜贩子讨价还价,然后提着满满当当的菜篮子,满足地往家走。
李大娘也开始把自己的房子出租了出去,按照王建国说的,租金她自己支配,一分钱都没动。她搬进了王建国的家,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
起初,李大娘还有些不适应王建国那近乎严苛的“整洁标准”。比如,洗完澡,浴缸里不能留一滴水渍;用完的抹布,必须清洗干净晾晒整齐;书看完后,必须立刻放回原位。这些小细节,有时候让李大娘觉得有些累。但王建国并不是只要求她,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甚至做得比她更细致。他会主动擦地板,会把厨房的台面擦得锃亮,会把阳台的花草侍弄得生机勃勃。
有一次,李大娘洗完碗,随手把湿抹布搭在了水龙头上。王建国看到了,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默默地把抹布拿下来,用清水冲洗干净,拧干,然后整齐地晾在了晾衣架上。李大娘看在眼里,心里有些愧疚。
“王老伯,对不起,我下次会注意的。”李大娘主动说。
王建国笑了笑:“没关系,慢慢来。咱们一起把家里弄得舒舒服服的,日子过得才开心。”
他的这份包容和以身作则,让李大娘心悦诚服。她开始主动学习王建国的“整洁之道”,渐渐地,她发现,一个干净整洁的家,确实能让人心情愉悦。
至于财务独立,两人也严格遵守。每月的共同开销,比如水电煤气费、买菜钱,都会由王建国先垫付,然后李大娘再把属于自己那部分转给他。他们还有一本共同的账本,每一笔开销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让他们的财务关系透明而简单,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猜测和矛盾。
最让李大娘感到幸福的,还是王建国对她和她故人的尊重。王建国从未要求她收起老伴儿的遗物,甚至在家里专门给她腾出了一个柜子,用来存放她老伴儿的纪念品。每逢清明节或者她老伴儿的忌日,王建国都会主动陪她去扫墓,或者在家里陪她一起缅怀。
有一次,李大娘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了她老伴儿生前最喜欢的一件旧外套,她有些触景生情,眼眶泛红。王建国看到了,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走到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然后,他拿起那件外套,仔细地叠好,放回了柜子里。这份无言的理解和支持,让李大娘的心里暖烘烘的。
同样,李大娘也尊重王建国对故去的妻子的怀念。她从不干涉王建国在电视柜上摆放老伴儿的遗像,也从不介意王建国偶尔提起老伴儿生前的一些趣事。她知道,这并不是王建国放不下过去,而是他重情重义的表现。这份对故人的尊重,反而让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他们会一起看电视,王建国看京剧的时候,李大娘会给他泡一杯好茶;李大娘看历史纪录片的时候,王建国会陪她一起讨论。他们会一起下棋,王建国棋艺高超,李大娘总是输,但她乐在其中。
“王老伯,您下棋怎么这么厉害啊!”李大娘抱怨道。
“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可是我们厂里的棋王!”王建国得意地捋了捋胡子。
“哼,不公平,您那是欺负我这个新手!”李大娘假装生气,却忍不住笑出了声。
08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这种平淡而真实的幸福。他们不再是两个孤独的老人,而是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伴侣。他们会一起去公园打太极,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一起在厨房里忙碌,一起在客厅里看电视,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王建国也变得比以前更爱笑了。李大娘的到来,给这个原本安静得有些死寂的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李大娘的广场舞朋友们,也都知道了她找了个老伴儿,都替她高兴。偶尔,李大娘还会带着王建国去参加她们的聚会,王建国虽然不爱跳舞,但他会坐在旁边,微笑着看着李大娘翩翩起舞,偶尔还会给她拍几张照片。
“王老伯,您家李大娘可真有活力啊!”李大娘的舞友们羡慕地说。
王建国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是啊,她就是我的活力剂。”
李大娘听了,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他们的儿女们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变化。王建国的儿子从深圳回来探亲,看到家里焕然一新,父亲脸上也多了笑容,心里的大石头也落了地。他特意买了一套高档的茶具送给李大娘,感谢她给父亲带来的幸福。李大娘的女儿们也经常过来探望,看到母亲被照顾得很好,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都非常欣慰。
“妈,您能找到王叔叔这么好的人,我们真是替您高兴。”女儿们对李大娘说。
李大娘拉着女儿的手,笑着说:“是啊,王老伯是个好人,他虽然看起来严肃,但心很细,也很体贴。”
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和互相理解。王建国不再是那个孤独的工程师,李大娘也不再是那个独自跳舞的老太太。他们是彼此的依靠,是彼此的港湾。
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客厅,暖洋洋的。王建国坐在沙发上,戴着老花镜看报纸,李大娘则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毛线,为王建国织着一件毛衣。电视里播放着京剧,是王建国最爱听的《借东风》。
“王老伯,这件毛衣您喜欢什么颜色啊?”李大娘问。
王建国放下报纸,抬头看了看李大娘,又看了看她手里的毛线,微笑着说:“什么颜色都行,只要是您织的,我都喜欢。”
李大娘听了,心里甜滋滋的。她知道,这世上再没有比这句话更动听的情话了。
他们的故事,在小区里传为佳话。许多老人听说了王建国和李大娘的相亲经历,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们没想到,王建国那“三个条件”,看似不近人情,却为他们的幸福婚姻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王建国和李大娘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证明,老年人的婚姻,可以没有激情的火焰,但必须有理解的温度;可以没有浪漫的誓言,但必须有真诚的相待。而那些看似苛刻的条件,有时恰恰是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基石。
他们依然会为一些小事争论,比如王建国坚持要用洗碗机,李大娘却觉得手洗更干净;比如李大娘想在阳台多养几盆花,王建国却担心影响采光。但这些争论,都变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小插曲,最终都会在互相的妥协和理解中化解。
因为他们知道,在变老的路上,能有一个人,愿意与你分享生活的点滴,愿意理解你的过去,也愿意与你一起走向未来,这本身就是最珍贵的财富。而这份幸福,始于那场看似要“黄”的相亲,和王老伯开门见山提出的“三个条件”。
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