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过一半,电池圈的悬念与对立感直接拉满了,韩国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下滑,宁德时代却继续霸榜,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
数据是7月头几个小时发出来的,SNE Research那份报告像是一枚石子,丢进了本就不太平静的池塘,504.4吉瓦时的用量,和去年比,涨了不少——37.3%,全球电池厂们的卷,肉眼可见。
韩国三巨头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合起来,今年上半年全球市场只剩16.4%的份额,和2024年同期比直接掉了5.4个百分点,这数字摆在那里,谁都得说一句“压力大”。
6月刚过,LG新能源还是排在第三,电池用量47.2吉瓦时,同比涨了点,4.4%,但全球市占率只剩9.4%,比起2024年那股劲头,怎么看都像是被中国厂商抢了风头。
SK On没落下,19.6吉瓦时,往上冲了10.7%,全球市占率却只有3.9%,增长不少,可面对整体大盘,依旧是杯水车薪的感觉,尤其是在欧洲需求减弱的背景下。
三星SDI今年表现比较糟,16吉瓦时,比去年同期掉了8%,市占率从4.7%滑到3.2%,这直接让人皱眉,尤其是他们在欧洲和北美的市场被冷空气一吹,连喘气都费劲。
反观宁德时代,2025年1-6月,电池使用量190.9吉瓦时,全球市占率高达37.9%,坐稳头把交椅,优势不仅仅是体量大,背后还有价格战的铁拳,韩国厂商的压力肉眼可见。
中国电池厂们的崛起不是新闻了,过去几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轮番刷屏,这一年半载,价格还压得更低,供应链更灵活,国际市场的蛋糕,他们切得越来越大。
美国和欧洲的监管政策一波接一波,2025年上半年尤其明显,SNE Research的话很实在,供应链重组、技术创新、采购策略,行业每个环节都像踩在钢丝上,没人敢懈怠。
韩国厂商对外界说,需求没以前旺盛,欧洲和北美市场收缩,压力其实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要跟中国厂商拼价格,还要时刻担心政策变化,稍有风吹草动,份额说没就没。
电池圈的比拼,表面上是产能和价格,背后却是技术和供应链的战争,谁能扛住成本压力,谁能在政策博弈里活这才是2025年上半年的主旋律。
LG新能源今年虽然排在第三,但9.4%的份额其实已经岌岌可危,技术路线、合作模式、市场策略,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否则就容易被后来者反超,2025年这个节点,容不得半点松懈。
SK On和三星SDI的困境也很现实,过去靠欧洲车企撑腰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欧美本土化、绿色能源政策不断升级,韩国厂商想持续占有一席之地,光靠老路子已经不行。
SNE Research在报告里还提到,行业参与者必须强化技术实力和采购灵活性,谁能更快适应变化,谁就能抢到风口上的红利,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中国厂商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背后不只有价格优势,还有政策支持、供应链整合能力,这些软硬实力叠加,给全球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韩国企业的反击其实也在酝酿,只是2025年上半年结果不理想,技术研发、海外合作、布局新市场,几乎每家都在加码,但效果还没马上显现出来。
回首这半年,全球电池市场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价格战、政策战、技术战,每一仗都打得胶着,谁也不敢轻言胜负。
欧洲市场的退潮和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让韩国厂商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谁都知道,只有突破技术瓶颈和供应瓶颈,才能重新找回主动权。
SNE Research提到的供应链重组,其实背后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拉锯,欧美国家想扶持本地企业,中国厂商却在全球化浪潮里加速扩张,碰撞已不可避免。
韩国企业想要逆转局面,必须在技术上有突破,价格上有底气,供应链上有韧性,这三板斧缺一不可,2025年下半年的变数还很多,没有人敢掉以轻心。
市场份额的消长,其实就是企业生死的分水岭,2025年这个节点,宁德时代高歌猛进,韩国三巨头却被迫防守,局势变化之快,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电池行业的风口,谁都想抢,但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既能拼技术、又能控成本、还能扛住政策风险的玩家,2025年下半场,竞争只会更激烈。
数据不会说谎,504.4吉瓦时的全球用量、37.9%的宁德时代份额、16.4%的韩国三强合计市占率,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企业的生死较量。
2025年才刚刚过半,行业的悬念还在继续,韩国厂商会不会绝地反击,还是中国厂商会一骑绝尘,答案还需要时间来揭晓。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