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没“流量明星”,为啥口碑更高?观众要追谁的星?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反常的点?九三阅兵和当晚的文艺晚会,场面够大、热度够高,可偏偏没看见那些常年霸榜的流量脸。这事儿,一下把我给整精神了:不请“顶流”,这台子还能撑住吗?结果一看现场,哎,还真行,不光行,还更好看。为啥?咱今天就把这茬聊明白。
第一,先把时间线理一理。前两天,九三阅兵上,大国重器一件接一件出来,网友的情绪也跟着“咔咔”往上窜。现场观礼的,都是各界来了不少:霍家父子来了,陈梦、郑钦文来了,姚明也到场。雷军更夸张,大半夜三点就去排队;张凯丽在现场直接哭了;甄子丹、霍震霆也在——霍震霆这是第三回参加,眼睛都是湿的。杜江一句“和平万岁”“祖国万岁”,说要把嘉宾证一辈子留着。甄子丹还被翻出来那段经历——当年退美籍回国。阵容摆那儿,象征意义不用多说。
第二,劲爆点来了。网友一数名单,发现“缺了一类人”:流量明星没影儿。平时动不动就上热搜、代言满天飞、粉丝氪金像不要命似的那批,这会儿一个都没露面。问题也就出来了:咱们到底该追啥样的星?是会干活儿的,还是会刷数据的?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多嘴两句。你也知道,有些流量,广告代言一堆,数据花里胡哨,可真到作品里一放,台词空、人物空,问两句深点的,立马打太极。遇到争议还爱在社交平台怼来怼去,错别字一串,形象搞得一地鸡毛。你说,拿着高片酬,不树个正样儿,还上啥大场面?这回的观礼名单里,企业家有,退伍老兵有,各行各业立过功的人有,就是没“纯流量”那路子,我觉得,这不是巧合。
说回文艺晚会,名单一放,大家本来就挺期待,真播了以后,口碑还涨上去了。这不是我给谁站台,节目压根儿不靠“流量滤镜”。刘敏涛一段母亲的戏,台词掷地有声,眼泪不抢戏,情绪却直接打到心窝,那句“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我跟你说,屏幕外都起鸡皮疙瘩。宋春丽更是老辣,没一堆台词、没大情绪,就靠几个眼神、一个轻轻的“哥”,把那股子悲怆拽住你鼻子往里带。你说这叫不叫真功夫?
年轻面孔里头,刘昊然跟罗晋的朗诵,也稳。中山装一穿,不油不腻,台词硬、气口正,“后浪顶上来”的感觉,它就自然流露出来了。说白了,舞台不但没塌,还更板正了。
你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对流量明星一刀切?我不这么看。不是说年轻、不就是流量就一票否决,而是这台晚会讲的是“真材实料”,讲的是“拿作品说话”。你看影院里的《戏台》,暑期档也火,观众愿意掏钱,原因很直接:好看、走心、别糊弄人。所以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市场在变,观众也在变,花活儿看腻了,该回归内容硬实力了。
我再把观礼那天的一些现场细节摆一摆。雷军三点排队——你可以理解为个人情怀,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家的某种态度:对国家的仪式感是实打实的。张凯丽哭了,很多人说矫情,我倒不这么想,那一刻她是被击中了。霍震霆第三回看阅兵,说作为中国人很光荣,眼眶直接红了。还有杜江那两嗓子,你可能觉得“喊口号”,可在那种场合,那是真情绪顶上来了。这些细节,跟“端着拍”的宣传片不一样,这些是真人真感受。
说到社会层面,我觉得这事儿对咱普通人是有“利害关系”的。为啥?文娱产业最后花的是谁的钱?观众的钱、家长的钱、你我兜里的钱。如果一直被数据裹挟,被所谓粉圈逻辑拽着走,年轻人学到的价值观会跑偏:觉得名气比实力重要、情绪比责任重要、跟风比判断重要。久而久之,平台生态会被带歪,作品质量直线下滑,谁倒霉?还是我们自己。反过来,把德艺、把作品放前头,平台就会把资源给更能打的人,良性循环才来。
说句可能不中听的话,“流量”不是原罪,空心才是。你有粉丝、你有热度,挺好,那也得真本事跟上。这回阅兵和晚会的选择,给了一个挺明确的信号:大场面要靠谱的人,不要徒有其表。这对行业是个校准,对观众也是种保护。
话说回来,文艺晚会为啥能“越看越上头”?一是主题正、气质正,你看“和平”“家国”“牺牲”这些关键词,连起来就是一条硬骨头。二是演员方法不油,不靠浓妆艳抹,不搞虚头巴脑。三是观众期待被尊重——把你当懂戏的人,而不是数据里的“一个活人”。坦白说,这才是长期主义的路子。
当然,这事儿也没那么简单。年轻人的审美也得照顾,形式上可以更活、更潮,但底子不能虚。你要说全盘否定“流量”,那也走极端了。给年轻演员舞台没错,关键是对作品有敬畏,对观众有交代。有几位新脸这次就挺好,安静、专注、不抢戏,这就是正路。
说到这儿,我心里的“结”差不多解开了:不请流量,晚会一样好看,甚至更耐看。这个结果,不是给谁难堪,是把标准摆回该在的位置。你看,观礼名单里有企业家、有退伍老兵、有立功的人士,把“该出现的人”推到台前,这本身就是一种导向。
有意思的是,这回的热搜点并没少:大国重器亮相,雷军凌晨排队,刘敏涛那句燃爆台词,宋春丽一个“哥”让人泪崩。这些才是“能留下来”的记忆点。比起某些为了热搜而热搜的操作,这类“爆点”有内容、有情绪,真材实料。
说到你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咱的钱该花给谁?咱的孩子该看谁?我更愿意把这回的阅兵和晚会当作一个“提醒”:别被噱头牵着鼻子走。追可以追,但追那些让你变好的星,让你觉得“我也得努力”、让你学会“尊重作品”的人。你看着台上那几位,谁不是靠本事吃饭?
结尾我想留个小小的互动,咱们聊聊: - 你赞不赞同“少点流量、多点实力”的路数?为啥? - 年轻演员该怎么在大场面里站住脚?你更看重啥? - 你会给孩子安利哪位在这次晚会上表现亮眼的人?理由是啥?
留言区咱们碰一碰想法,别吝啬你的看法。说实话,我也想听听你的“追星标准”。这回,咱把话挑明白:谁值得追,关键看他做了啥、演得咋样、对社会有没有正向的劲儿。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