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还没停稳,门缝里已经闪过一双涤纶裤脚,拖着一行黯淡鞋跟。软银愿景基金东京总部里,每天无数西装划过地板,但最近的气氛变了——咖啡机旁不再有人和工位同事讨论未来赛道,连打印机也好像减少了咔哒咔哒声。“裁员名单今天就出,”有人高声念着,像在读法院判决。这阵沉默,像是打翻了一盒碎玻璃:每个人都在等,自己是不是那个要被扫出局的棋子。
站在门口,我总忍不住想,如果我是这群风险投资员之一,收到“请来HR谈话”的邮件会是何感受?愿景基金的办公室,曾经是投资人们的“天堂”,如今却成了悬疑剧现场——谁留下、谁被清扫,与其说是数据决定命运,如今倒像是孙正义本人在终极豪赌时亲手摆出的棋局。
事情的起因并不难追溯。这家一度主宰全球创投圈的幽灵巨兽,刚刚在四年里头交出了一份能让人喘口气的“成绩单”。但还没等投资人高兴口号喊出口,裁员的消息已铺天盖地冲散了氛围。软银宣布全球裁员20%,超六十人离开了愿景基金。对于任何大机构而言,这都是显著的收缩动作。业界很快炸锅:刚盈利就裁人,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回望孙正义的投资生涯,是一份极具戏剧性的档案箱。早年靠雅虎与阿里巴巴实现一战封神,每个投资都像电影里的高光时刻——天使投资之王、独角兽收割机,他给高估值,敢拿高估值,对手不给投就拉着竞争者硬上。这其实挺有点血腥味——风投圈就是这样的竞技场,没点狠劲,跑不起来。
然而,神话终有破灭时。入局WeWork、OYO、Uber等新兴业态之后,愿景基金走了旷世暗线:2022年账面亏损高达1400亿人民币,上市与未上市资产几乎全军覆没。孙正义自己都总结:“上市股和未上市股接近全军覆没。”65岁的他当时选择了“淡出舞台”,把日常权力交给高管,像很多跌入谷底的人一样选择了后撤防守。
有些人跌倒就躺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孙正义显然不是那种认栽的人。退居幕后几年,等到愿景基金终于业绩暴增,盈利“嗖”地回弹——但与常人的喜大普奔相比,他选择了一步“反向加速”:收缩团队,聚焦方向。到底是强者自信,还是老将偏执?恐怕只有他自己明白。
源头其实很清楚:孙正义All in了人工智能。他在年度报告里断言,“未来50年,几乎所有事物都将重新定义。”这年头但凡哪位投资圈硬核老炮不喊AI,都怕被同行当化石。他的大手笔也够硬核,什么OpenAI、ARM、号称“星际之门”的5000亿美元超级项目,手里牌照样一个比一个大。
但这种赌局其实和曾经的互联网赛道不一样。都说AI是新一代产业革命,但拼抢者比拼的是算力、芯片、数据资源。投资的逻辑不再是“打嘴炮谁牛逼”,而是得把钱扎在硬科技、深技术上,用技术壁垒和场景落地撑起资本故事。不光投钱,还要更深参与——不是拍个合影就等着变现了。
裁员,归根结底就是资源再分配。站在专业角度看,这一步是典型的行业自我调节:团队冗余、赛道切换,不再为各式各样的小散项目做无谓投入。愿景基金发言人也很直白:留下的人继续投资AI,干剩下的硬活,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完成孙正义的终极AI野望。这不是简单的收缩,反而更像阵地重建——把过去的散兵游勇合并成“精英突击队”。
但这么一折腾,老孙也算下了定决心:要么一把成名,在AI的大潮里带软银飞升;要么饭碗摔碎,把赌局亲手收场。68岁的他,已经不是那个疯狂撒钱、不怕巨亏的风投少年,而是即将退休的船长。在AI这场超长航行里,他给自己,也给全公司都押下最后一注。
你说这套逻辑对吗?其实,没有谁能真正预判结局。把资源集中在可能革命性改变的AI赛道,本身是合理的战略安排,也是传统风投逻辑的一次“地基结构重塑”。老问题是,新赛道未必安全。AI行业当前拥挤得像中午的地铁——言必称大模型、满天飞的算力芯片,项目同质化严重,价码越炒越高,投资回报周期越来越长。任何机构都是在火山口上跳舞,风险和机会成正比。
这么说吧,软银曾经是风投圈的背影传奇,现在变成了裁员浪潮中的前排主角。对于那些被裁的人,可能还在走廊里琢磨下一个赛道,要不要转行做创业者;对于“剩下”的战友,他们也许正熬着深夜咖啡,为AI项目写着明天的新BP。至于孙正义,68岁的他站在自己的职业终点线上,手里抱着最后一块筹码,不见得有多么坦然——但的确勇敢,也的确孤独。
到底孙正义的AI豪赌会不会成?眼下没人能拍胸脯下注。我倒是想问一句:在这个投资“只看未来,不认过去”的时代,老创投棋手的全副身家压在人工智能上,是不是一种变相的赌博?
——你会像他一样,把全部筹码都押在一个赛道上么?
内容来源:新浪财经——孙正义,大裁员 2025-09-19 16:11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