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打卡计划#青稞酒龙头天佑德(002646.SZ)的股价,上演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滑铁卢”。
从2015年43元的高点一路暴跌至2024年的8元,市值蒸发超过80%,连去年A股小牛市都未能挽救它的颓势。
以精准押注成长股闻名的牛散李晨,和以稳健著称的北大教育基金,却同时选择在2025年一季度加仓,分别重仓385万股和451万股。
一家营收连续下滑、利润暴跌55%的公司,为何吸引两大风格迥异的投资者真金白银押注?
表面看是“低位抄底小市值”的逻辑,深挖后发现,藏在他们决策背后的,是青稞酒稀缺工艺的护城河、青海旅游爆火带来的消费场景,以及一场关乎白酒品类突围的隐秘战役。
当茅台、五粮液们统治高端市场时,这颗“高原明珠”正试图用差异化杀出血路,李晨和北大的筹码,早已悄然落下。
区域龙头的挣扎与韧性
天佑德酒的故事始于青海互助县,这里的高原峡谷海拔2600米,独特的微生物环境塑造了青稞酒“清雅纯正、绵甜柔和”的风味。
公司手握400年历史的“清蒸清烧四次清”非遗工艺,用花岗岩窖池发酵,连酒曲都直接用青稞制成,这种“曲粮合一”的技术在白酒行业独此一家。
工艺的稀缺性并未直接转化为业绩。
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12.55亿元,净利润仅4213万元,同比暴跌52.96%。
核心问题出在省外拓展上:为了打破地域限制,天佑德在甘肃、河南等市场猛砸销售费用,导致省外毛利率骤降至40.6%,远低于青海本地的68.8%。
青海本地实施从严版“禁酒令”,进一步压缩了主力市场的空间。
尽管如此,公司仍有两张底牌未倒。
其一是资产负债率仅14.55%,负债中仅四分之一需付息,财务安全性远超同行;其二是手握4.7万吨原酒储备,其中2万吨为年份老酒,足以支撑高端产品放量。
这些特质让它在行业寒冬中保留了翻身的火种。
李晨和北大在押注什么?
牛散李晨以捕捉成长股著称,2023年因重仓国轩高科名声大噪。
北大教育基金风格保守,投资以ETF为主,却连续两年持有天佑德一股未卖,2025年一季度还加仓40万股。
两人看似矛盾的选择,实则指向三个共同逻辑。
首先是品类独特性。青稞酒富含β-葡聚糖,被贴上“健康白酒”标签,迎合了低度化、功能性饮品的新趋势。
天佑德推出低度气泡青稞酒、果味酒等新品,线上销售占比五年内从8%飙升至27%,年轻消费者占比显著提升。
其次是旅游消费场景爆发。2024年青海游客量增长40%,旅游收入暴涨49.9%,游客们带火了天佑德“小黑”系列青稞酒,这款售价百元内的产品成为省外引流利器。
最关键的第三点,是高端化突围的苗头。
公司2023年推出“国之德真年份G6”,用6-11年老酒勾调,通过配额制控价塑造高端形象,带动100元以上产品收入猛增46%。
北大教育基金持股成本约9元,与当前股价接近,安全边际明显;李晨更看重40亿市值的小盘弹性,一旦省外毛利率回升,利润可能翻倍。
从“土特产”到“真清香”
长期以来,青稞酒被锁在“青海特产”的标签里。
省内超市货架上,它和牦牛肉干、冬虫夏草并列,沦为游客纪念品。
这种定位导致消费场景低频化:2024年青稞酒在青海本地销售额仅14亿元,比2016年的18亿还缩水22%。
一场静默的品类革命正在推进。
在青海酒业座谈会上,专家尖锐指出:“青稞酒应该卖清香,不是卖青稞。”
天佑德开始淡化地域标签,转强调工艺与汾酒同源、风味接近清香型白酒的特点,试图打入日常餐饮市场。
产品策略上,他们砍掉大量低端SKU,聚焦“天之德”“国之德”等高端系列,并将包装从藏族元素转向简约商务风。
渠道变革更为激进。
在西藏门中岗村,公司租种800亩青稞田,用“公司+农户”模式绑定原料供应链;在抖音直播间,AI虚拟人“李灵儿”用方言讲解酿酒工艺,单场带货超百万。
这些举措让青稞酒首次突破地域限制:河南、河北市场增速达23%,远超传统产区。
4.藏在财报缝隙里的转机信号
尽管2025年一季度营收再降18%,某些数据已暗含转机。
公司存货从2023年的9.8亿元降至8.3亿元,显示库存压力缓解;省外经销商数量新增28个,甘肃、山西市场终端动销率提升15%。
更值得玩味的是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为正,证明主业造血能力未垮。
行业层面,政策东风频吹。
西藏“产业援藏”战略将青稞酒列为高附加值产业,拉萨经开区发放22亿扶持资金;青海省则将青稞酒与牦牛产业并列为两大特色经济引擎。
当对手们还在价格战内卷时,天佑德拿到“国家级非遗工坊”认证,用文化壁垒筑起护城河。
牛散与机构的选择,从来不是赌徒式的冲动。
李晨的持仓成本与北大基金接近,都在9元区间,距离历史低点仅一步之遥。
他们押注的或许不是短期反弹,是青稞酒从区域特产蜕变为全国性品类的可能性,这场豪赌的底牌,正是高原上那杯酝酿了四百年的青稞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