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日这天,李小璐12岁的女儿甜馨在社交平台发布两张童年旧照,配文“如果你们只爱小时候的我,长大还有什么意义?”瞬间引爆热搜。这已是她两个月内第五次密集晒出幼年影像——母亲节与李小璐的贴脸合照、骑在贾乃亮肩头的欢笑瞬间,那些父母未离异时的温暖碎片,像针一样扎进评论区。
更令人揪心的是她的附加留言:“小时候打喷嚏以为谁想我,没想到是现在的自己。”这句超越年龄的孤独独白,让网友猛然惊觉:那个因《爸爸回来了》中“我们白着呢”走红的国民闺女,早已被困在流量与家庭裂痕的夹缝中。
而造成她撕裂式成长的三大病灶就是:
1. 校园冷暴力的隐形刀锋
甜馨去年便自曝遭遇特殊霸凌:同学为蹭流量假意亲近,合影后立刻疏远,甚至当面调侃母亲李小璐争议往事。国际学校的光环未能隔绝恶意,反将她的社交圈异化为“真人秀片场”。当同龄人讨论课后冰淇淋时,她需在评论区向陌生人自证:“我没整容,18岁也不会整!”
2. 父母教育观的致命分歧
李小璐坚持“尊重意愿”,鼓励甜馨直面网络;贾乃亮放任女儿冲浪。这与王菲果断清空李嫣账号、隔绝舆论的做法形成残酷对比。更讽刺的是,风波发酵前三天,李小璐刚带甜馨拍摄带货舞蹈视频,母女笑容下的商品链接刺眼醒目。
3. 情感代偿的恶性循环
当甜馨写下“幸福不是钱,是爱”时,网友犀利点破:手握顶级资源的星二代向普通人索要情感慰藉,本质是家庭情感支持系统的崩塌。心理学专家指出,反复追溯童年正是创伤后应激反应——她在虚拟世界打捞的,是现实中支离破碎的安全感。
而且在这之前甜馨多次释放求救信号:5月自曝“情绪不稳,心理状态差”,父母未公开回应;
校园霸凌发酵后,仅李小璐私下支持,贾乃亮持续缺席;本次事件登顶热搜48小时,双亲仍维持缄默;
反观当年王菲对李嫣的保护,网友直接质问:“李小璐的母爱,是否只在带货时生效?
造成现在星二代困境背后的三重深渊:
1. 流量遗产的反噬父母的光环成为原罪。甜馨每条动态下,“做头发”梗如影随形——成年人世界的道德审判,让12岁女孩成为“母罪女偿”的献祭品。2. 早熟人格的代价为维护母亲怒怼网友、回击整容谣言、声明“不期待父母复合”……超越年龄的清醒背后,是被迫加速消亡的童年。儿童心理学家警告:“早熟是创伤催熟的果实,甜味里裹着苦涩内核。”3. 监管真空的悲剧广电总局严控未成年网红,却对“星二代营业”网开一面。甜馨签约公司发单曲、接商演等行为,实则是将心理危机包装成“才艺展示”。
最后再说一下,甜馨的“长大无意义”,是对整个畸形养育生态的血泪控诉。当李小璐们把亲子关系变成真人秀素材,当贾乃亮们用转账记录替代拥抱,星二代便成了穿着高定童装的流量囚徒。或许解救甜馨的关键,从来不在心理诊所,而在父母手机里那个“删除账号”的按钮——童年不该是场永不杀青的表演,而应是允许脆弱与迷茫的安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