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这篇前,我猜你已经对全运会的礼仪服装产生了一些“像素级审美震荡”。没错,那一圈圈波浪花纹、泛着迷幻光泽的面料,配上堪称魔性复古的风格,像极了一首跑调的“莲花蜡烛灯”交响曲。有一天,我们的审美竟然被迫拉回了90年代乡村婚礼的大舞台。而今天,我要带你走进这些服装背后的“谜之灵感池”,探寻师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能创作出如此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每逢全运会,礼仪服装的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它既要体现地域文化,又要承载传统韵味,还得对标国际时尚。听起来很美好,最后却总有一种“为何能选出这种款式?师和拍板的你们是认真的吗?”的既视感。而今年的作品,则以一种“稠得有声响”的方式再次刷新公众的认知。
回顾那些亮眼(或辣眼)的细节礼仪服装主打金光闪闪的面料,花纹像是从某个古早食品包装袋里找来的,又夹杂着些许“动画片邻家姐姐”的既视感。至于这件梦想启程的莲花裙摆,更让人难以自拔地开始联想乡村婚礼中的舞台灯光效果,一不小心,还真把它的“蜡烛灯”范儿做到了极致。我们不禁疑惑灵感是如何从“民族特色”一路跑偏到“乡村舞台”?是师们对复古潮流有什么深度误解,还是拍板的人对土味审美有不可割舍的深情?
吐槽归吐槽,师们的努力不能完全否定。据了解,今年的礼仪服饰确实融入了不少文化元素,比如盘扣、绣花、莲花的象征等,试图呈现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问题恰恰出在对时尚的拿捏上。这就像是一个人每天告诉你TA爱音乐,但一开嗓却总是跑调,师们明确想唱好“传统文化交响乐”,但最终却成了跑调版的时尚谐音梗。
更这类“魔性审美”的背后,可能恰恰反映了一些思维的局限。有些人总以为“民族风=花哨、复杂”,就像某些品牌的“中国风时装秀”,一旦不够鲜艳、不够浮夸,就显得不够“有文化”。而全国性赛事这一级别的礼仪服装,显然是这种思维的集中体现让人觉得师不仅跑上了跑调的莲花灯舞台,还直接进入灯光师的角色,拼命加戏。
细品这些年“稠土”的礼仪服装,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在即时话题度方面完全合格大家爱吐槽,也吐出了流量。但从传播效果这些作品似乎反倒变成了一种让传统文化被贴上“土味”标签的存在。或许下一届赛事,师们可以尝试一种新思路——少一些光怪陆离,多一些真正耐看的。也许只有这样,那闪闪发光的下一个时代“莲花灯裙”才会以新的面貌真正成为大家的骄傲。
面对这种年度“梗”衣,也是有点想说师们,难道你们认为大家不懂稠吗?不懂我们其实也爱时尚与文化兼具的作品?不急,今年我们先放过你,谁还没跑调唱过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