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中,供应链金融本应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活水”,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促进产业链高效运转。
然而,当“空转”的阴影笼罩供应链金融,虚构贸易的“黑洞”便开始吞噬企业与投资者的利益。
从“承兴系”诈骗案到易见股份造假案,再到上实龙创虚增利润案,这些典型案例揭示了供应链金融“空转”术如何让上市公司“虚胖”数十亿,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虚构贸易的“三重伪装”:从合同到资金的闭环造假
供应链金融“空转”的核心在于虚构贸易背景,通过伪造合同、资金流、物流单据等手段,构建一个看似真实的贸易闭环。
以“承兴系”诈骗案为例,罗静等人通过伪造京东、苏宁的公章和合同,虚构承兴系公司对这两家电商巨头的应收账款,并以此为底层资产向诺亚旗下歌斐等金融机构融资。
从表面看,合同、发票、物流单等一应俱全,但实际货物从未交付,资金在关联方之间循环流转,形成“资金空转”。
易见股份的造假手法更为复杂。
该公司利用21家核心企业开展虚假供应链代付款、商业保理和预付款业务,通过私刻公章、伪造合同和单据,甚至体外账户支付贸易差和服务费,将资金从上市公司体内循环至体外,再以虚假贸易收入回流。
6年间,易见股份虚增收入超500亿元、虚构利润超40亿元,其财务报表的“虚胖”程度令人震惊。
二、资金链的“魔术表演”:从银行到关联方的循环游戏
虚构贸易的最终目的是套取资金,而资金流的伪造是关键环节。上市公司通常通过以下手法实现资金“空转”:
1. 关联方资金闭环: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签订虚假贸易合同,通过关联方账户完成资金划转。
例如,A公司向B公司(关联方)支付货款,B公司再将资金转回A公司或其控制的第三方账户,形成“资金循环”。
这种手法在“承兴系”案中尤为典型,罗静通过控制的多家壳公司,将融资资金在体系内循环,掩盖资金真实去向。
2. 体外账户与地下钱庄:为规避监管,部分上市公司利用体外账户或地下钱庄进行资金流转。
例如,易见股份通过体外账户向贸易对手方支付“贸易差”和“服务费”,将资金从上市公司账户转移至体外,再以虚假贸易收入回流,形成“资金黑洞”。
3. 票据与保理的“障眼法”:上市公司利用商业保理、票据交易等金融工具,将虚假贸易包装成供应链金融业务。
例如,上实龙创通过“空转”贸易合同,将银行信贷资金以“贸易回款”形式回流至关联方,再通过保理业务将资金转回上市公司,形成“资金自循环”。
三、“虚胖”的代价:从财务造假到系统性风险
供应链金融“空转”术的泛滥,不仅让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虚胖”,更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1. 投资者损失惨重:在“承兴系”案中,诺亚旗下歌斐损失近35亿元,湘财证券损失9亿元,摩山保理损失27亿元。这些资金最终由投资者承担,严重损害市场信心。
2. 金融机构风控失效: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真实贸易背景”,但“空转”贸易的泛滥导致金融机构风控体系形同虚设。
例如,易见股份的造假行为持续6年未被发现,暴露出金融机构对贸易背景审核的严重漏洞。
3. 实体经济“脱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未能流入实体经济,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剧。金融空转的M2-名义GDP剪刀差扩大,进一步削弱货币政策效果。
四、监管“利剑”出鞘:穿透式核查与全链条问责
面对供应链金融“空转”术的泛滥,监管部门已祭出“利剑”:
1. 穿透式监管:证监会要求中介机构对客户、供应商、资金流水进行穿透核查,通过比对税务发票、银行流水、物流数据等,识别虚假贸易。
例如,在易见股份案中,监管部门通过核查其体外账户资金流向,最终揭露造假真相。
2. 全链条问责:对上市后发现欺诈发行的企业,回溯全链条各环节履职情况,对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违规情形严肃问责。
例如,康美药业案中,实控人被终身市场禁入,审计机构被处以巨额罚款。
3. 技术赋能监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例如,通过分析企业贸易数据、资金流向、物流信息等,识别异常交易模式,提前防范风险。
五、企业与投资者的“自救指南”:从合规到理性
1. 企业合规经营:上市公司应摒弃“规模至上”的短视思维,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避免陷入“空转”陷阱。
2. 投资者理性决策:投资者应关注企业非财务信息,如管理层稳定性、审计师意见、控股股东质押比例等。
同时,分析企业商业逻辑,警惕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海外收入占比畸高但无实地业务等异常信号。
结语:供应链金融的“本源回归”
供应链金融的初衷是服务实体经济,而非成为财务造假的工具。
当“空转”的阴影笼罩市场,我们更需要回归本质:企业应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金融机构应强化风控,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监管部门应持续高压,严惩造假行为。
唯有如此,供应链金融才能从“虚胖”走向“健壮”,真正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