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叔这篇国际评论,来分析联合国安理会对以色列袭击卡塔尔的反应。
北京时间9月11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安理会按阿尔及利亚的提议开了紧急会议,讨论以色列为清除哈马斯头目而越境打击卡塔尔的事件。会议原本想在事发后不久就开,但各方来回沟通,最后拖到这一天。结果是,15个成员一致通过了一份谴责袭击的声明。
先说最抓眼的点:美国投了赞成票。这在过去类似议题上很少见,媒体也都用“罕见”来形容。因为这个,声明能一致通过。同样重要的是,这张票的政治含义,远比文字本身更重。
为什么美国点头?木叔的判断有两层。第一,对内塔尼亚胡不满,觉得把火点到卡塔尔,会把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盘子打翻。第二,安抚卡塔尔。多哈手里有人质谈判的门路,还有美国在那的大基地,如果把卡塔尔得罪狠了,后面很多事都难办。
接着看声明的措辞。虽然是谴责,但没有点名以色列。这不是偶然,是会场里一轮轮改词的结果。阿尔及利亚起草时想点名,中俄也不反对。我们外交部发言人公开表态时,确实点了以色列。但在安理会内部,美国态度明确:不能点名。
所以最终文本软了一档,用“袭击”这个事来表态,但把“谁干的”拿掉。这样做,既给了阿拉伯国家一个交代,又给以色列留了面子。说白了,就是在众目睽睽下给盟友盖了件外套。
与此同时,声明也提到哈马斯。次序很清楚:先强调释放人质,包括被杀害人质的遗体,然后是结束战争、减轻加沙的苦难。这套表述,同美国和以色列的长期立场对得上。再说,也没有点哈马斯的名字,等于两边都不点名,做了个平衡。
还有一条不该忽略:声明重申美国、卡塔尔、埃及的调停重要性。把这三家放一起,是在告诉各方,通往停火和换俘的门,还在这条线。卡塔尔虽然被打了,但谈判桌上一把椅子还给它留着。
以色列方面的表态也来了。该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继续强调,要把哈马斯头目追到天涯海角。这话更多是给国内听的。以色列政坛现在掰手腕很凶,谁软了谁就挨骂,外放强硬是惯常操作。
但话放在这儿,行动要不要再往外迈一步,就是另一回事了。美国这次罕见跟队友分了下调门,相当于画了条线:你打别人地盘,连累我和中东的关系,这不行。以色列要不要再踩线,得掂量。
卡塔尔这边,强烈抗议肯定少不了,但它同样不想把谈判桌掀了。释放人质、停火安排、战后重建资金,卡塔尔都有话语权。因为这个,多哈会更严控哈马斯在本土的动向,同时继续当居中沟通的那只手。
阿拉伯舆论场上,对卡塔尔的同情、对越境袭击的反对,会继续发酵。海湾国家看重主权安全,也看重和美国的关系,这两头都要顾。安理会这份不点名的声明,正好给大家一个台阶。
安理会内部的节奏也值得看。这次不是高门槛的决议,而是能迅速落地的声明,速度快、姿态到位。各方在措辞上各退一步,先把火压住,再为后续谈判留空间,这种“先救火后算账”的路数,短期内还会用。
接下来要盯的,是三方调停的细节。人质名单怎么核,停火顺序怎么排,援助通道怎么开,这些都是技术活。美国在台前,卡塔尔在对接,埃及在口岸,三家各有用处,缺一不可。
对以色列来说,外打要收束,内线要加压,可能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加沙和周边的定点清除上。对卡塔尔来说,既要守住中间人角色,又要把本土安全系紧。对美国来说,是在中东这盘棋上把子摆稳,别让队友再给自己添乱。
9月11日的纽约联合国大楼外,记者们举着长枪短炮,代表们夹着一摞蓝色封面的文件,快步走出安理会门口,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等下一次走到这扇门前,他们会把话说得更直,还是把火再压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