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舱盖间距仅10到15米,我在他头顶倒飞时,能清晰看到对方飞行员的动作。”央视纪录片《必胜》中,歼-16飞行员李超的回忆,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对峙拉至公众眼前。这场发生在我国近海的驱离行动中,李超驾驶的歼-16战机以一记精准桶滚机动,同时锁定两架外军隐身战机并迫使其撤离,不仅展现了飞行员的精湛技艺,更印证了中国空军空战体系的实战威力。
此次事件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了“五代机不可战胜四代机”的刻板认知。被驱离的外军隐身战机,据央视解说及战场环境分析,极大概率是部署于冲绳嘉手纳基地的美军F-22战斗机 。作为典型的四代半战机,歼-16能实现反制,关键在于体系支撑下的“先敌发现、先敌占位”。行动开始前,地面雷达与空警-500预警机已构建起全域探测网,提前捕捉到F-22双机的隐蔽航迹,为歼-16编队规划了拦截航线。升空后,歼-16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发挥优势,其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102公里,精准锁定了试图突防的F-22侧面雷达反射信号。
空中对抗的转折点,来自飞行员与装备的完美配合。首次交会时,李超已成功锁定其中一架F-22,另一架隐身战机随即脱离编队试图解围锁定歼-16。面对夹击,李超顺势拉杆完成桶滚机动,在F-22头顶倒飞而过,瞬间占据绝对战术优势,最终以火控系统同时锁定双机 。这一操作背后,是歼-16卓越的机动性能——其1.1以上的推重比与改进型飞控系统,使其在近距格斗中能压制机动性相对受限的F-22。更关键的是,歼-16挂载的PL-10格斗导弹具备“越肩发射”能力,一旦锁定即可构成实质杀伤威胁,迫使外军战机仓促撤离。
这场驱离行动的深层意义,在于彰显了中国空军“体系制胜”的成熟度。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单机对决,而是探测、指挥、干扰、作战等要素的协同较量。此次任务中,歼-16并非孤军奋战:空警-500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战场态势,运-9电子战飞机同步实施电磁压制,瘫痪了外机的雷达探测与通信链路。这种“预警机指路、电子战机护航、歼击机作战”的体系组合,让歼-16得以弥补与隐身战机的代差,形成“单向透明”的战场优势。正如军事专家所言,体系支撑下的歼-16,实际作战效能已远超单机性能参数的局限。
事件的后续影响更具标志性意义——自此次对峙后,该型外军隐身战机再未出现在我国近海空域。这一变化印证了空战体系威慑的实效,也打破了部分国家倚仗隐身装备肆意挑衅的幻想。从西部战区飞行员跨区执行沿海任务的熟练度,到装备体系的无缝协同,无不显示中国空军已构建起全域响应、有效反制的空防屏障。
歼-16驱离隐身战机的案例,是中国空军实战能力的生动注脚。它清晰表明,随着预警探测、电子对抗、火力打击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我国空防体系已能有效应对各类先进装备的挑衅。在这场“长空较量”中,飞行员的血性胆气与体系的技术威力相辅相成,共同守护着领空主权的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