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最近干了一件大事,直接把军工复合体给“踢出局”了。
没错,就是那个动不动就卖1280美元咖啡杯、1万美元马桶盖的军工复合体。
这次,美国海军决定把下一代主力舰艇的设计主导权重新收归内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听起来挺硬核,但背后却是一场“家贼难防”的闹剧。
事情要从星座级导弹护卫舰说起。
这艘船原本是个“低风险、快交付”的项目,结果被军工复合体一顿操作,硬生生从2026年拖到2030年,造价还翻了好几倍。
美国海军一看,这哪是造舰,分明是“造坑”!
于是,痛定思痛,决定重启内部团队设计模式,自己来搞DDG(X)驱逐舰和SSN(X)核潜艇。
军工复合体的问题,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
涨价、拖工、无底洞,成了美国军工的标配。
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预算8.6亿美元,实际花到17—22亿美元;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预算14亿美元,最后花了43亿美元;濒海战斗舰,单舰造价比原定翻了三倍。
更离谱的是,军工企业还能堂而皇之地卖出1280美元的咖啡杯、1万美元的马桶盖、15万美元的皂液器。
这种“奢华”作风,简直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在造奢侈品,而不是军舰。
美国海军这次收回设计主导权,表面上看是“亡羊补牢”,但实际上,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海军的内部设计团队规模有限,经历过的完整舰船设计项目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
缺乏实战经验的新人,即使有雄心,也未必能避免“纸面设计”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其次,军工复合体并不会轻易退出。
即便设计权在政府手里,建造依然必须依赖私营船厂。
军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拖延、追加预算、增加“不可预见费用”等方式继续攫取利益。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海军高层本身与军工企业之间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的NAVSEA负责人,明天可能就进入洛克希德、亨廷顿、通用动力当“顾问”。
收回主导权,看似削弱了军工复合体的空间,实际上仍难以切断既得利益链条。
反观中国,055型驱逐舰、003型航母、新一代核潜艇等项目稳步推进,交付节奏远比美国更高效。
如今连美国军迷也调侃:评价美国军工已经要用“中国标准”了。
美国这次重启内部设计模式,更多是不得不为之的被动选择,而非自信的战略主动。
能否真正改写“军工复合体坑惨军方”的历史,仍旧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军工复合体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性失能”。
只要旋转门、贪腐链、利益网依然存在,美国的下一代主力舰,依然可能只是PPT上的幻影。
美国海军这次收回设计主导权,看似是“家贼难防”的无奈之举,但实际上,能否真正摆脱军工复合体的掌控,还是个未知数。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海军这次“自力更生”,真的能成功吗?
军工复合体会不会继续“挖坑”?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聊聊这场“家贼难防”的闹剧。
本文旨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