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萨斯喀彻温省西部的农民们已经开始算计秋收将会少多少袋油菜籽。他们的收割机轰鸣的声音里夹杂着焦躁,新闻频道上不断滚动的关税消息,每次都让人心跳漏半拍。加拿大油菜籽的收购价骤降,每吨直接缩水近三分之一,工厂排班表的变化似乎在无声中宣判了某些家庭这个冬天的生计。人们的议论,从厨房到议会走廊,都只围绕一个话题:去中国的路是不是断了。
这画面其实已在2025年初悄然铺开。彼时,加拿大尚在为电动车和钢铝制品的关税政策沾沾自喜。对中国加征100%的进口关税,表面上冠以“保卫工业”,其实是选前的排场秀,一个配合印太战略的明牌;美国在背后眨眨眼,加拿大便不敢马虎。政客们操作着这些政策,仿佛可以左右全球产业潮流,却在无形中让自己脖子上的绳索越收越紧。
但转机很快变成反噬。中方行动迅速,几轮调查和保障措施精准击打,加拿大油菜籽出口商被强制收缴75.8%的保证金。产业链开始崩塌,西部四万名种植户平均一人损失数万美元,加工厂的流水线变得越来越安静,胆怯的工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愤愤不平。政府高层被各路游说团体堵得几乎喘不过气,省长们在总理办公室连夜开会,谁都明白,油菜籽没了,中国这个大买家也丢了,事情已经不像账面上那样简单。
冷知识里藏着细腻的生命线。加拿大油菜籽年出口总额36亿美元,而这个市场在亚洲只属于中国。世界上油菜籽加工的新技术其实在萨省率先应用,干法分离和生物提纯都在此地实现了全球领先。失去了中国市场,不只是出口数字变冷,更是科研和新工厂投资链条的瓦解。这一场关税风云,对本土农业技术迭代的影响,比宏观数据还深刻很多——产业创新的引擎在悄然熄火。
但政府能做什么?原指望押宝美国市场,借贸易壁垒换个红利。干货内行都心知肚明,那是一场零和博弈:USMCA协定早已细密地设下各类豁免与限制,美国没给加拿大让出乳制品和农产的份额,反而更加收紧了审核条件。就算油菜籽过不了中国这道关,也轮不到在美国讲价。加拿大货物在关口积压,政治“站队”的迷梦开始碎裂成现实的利益伤痕。
如今,外长安妮塔·阿南德只得亲自访华。这幕外交场景,是一场由“对美依赖+对中强硬”混搭战略引发的不得不低头。她的团队里有贸易顾问,有农业协会的代表,带着厚厚的方案,试图用“取消歧视性关税”作为筹码。可是,中方立场向来清晰:你施压在先,我回应在后,不搞歧视便自然和气。我曾同外交部一些老同事讨论,他们都说合作绝非一句话那么容易——筹码要真,诚意要实,不是表面让步就成。
安南德带来的另一件旧事,是希望重启中加液化天然气合作。但这一点,业内分析师私下已断言,中国当前能源进口早已多元铺开,不再依赖单一国家。来自俄罗斯和中东的稳定供应,让加拿大的天然气毫无议价优势。气候议题也被她挂在嘴边,可环保合作能否转化成立刻解决关税的药方?几乎没人敢打包票——这是一枚远水救不了近火的硬币。
夹心困局显得尤为戏剧化。加拿大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不断失血的农产出口,另一边却还担心美国的政治脸色,尤其是2026年USMCA重谈在即。诚意和独立政策的双重缺失,把这个国家变成了两难的剧中人:东望中国是经贸利益,南盯美国是地缘压力,中间的结自己打死死,真正能解开的那只手却迟迟举不起来。
行业里倒是流传着一则轶事。2019年关税摩擦热的时候,有个加西农业公司在“退货潮”之后试图转型做植物蛋白,几年下来反而靠出口欧洲小众市场起死回生。可惜这种分散补救不能让全行业喘息。大多数农民依然离不开中国的大单。
这种困境其实没有人可以轻松出局。自营出口商们盘算一年后还能不能挺过春播,议会关于贸易独立的争吵一天比一天多;流入议员信箱里的,是无数农户写给总理的亲笔信——有的只是让自己的儿子明年还能读书,有的需要工厂工人维持生计。现实和舆论的交汇点就在这场访华的窗口里。
冷静下来想想,双边关系的未来走向,也许比油菜籽价格更微妙。外交手腕和底牌,在悄无声息中塑造新的经贸秩序。究竟是表层和好,还是能力回归?没人敢提前给出答案。就像秋天的油菜花田,等风来,也等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