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2025年FIBA亚洲杯里,中国队拿了亚军,虽然决赛只输给澳大利亚一分,但这一成绩已经是近十年来的最佳表现了。想想从2015年拿下亚锦赛冠军之后,亚洲杯就没再闯进过决赛,这次经历十年后重新站上决赛舞台,算是让人看到了点希望。球队在半决赛对阵新西兰,靠98比84赢了,晋级之路挺顺畅,四分之一决赛以79比71战胜韩国,也没太大悬念。不过,现在得把目光投向未来,11月底的2027年男篮世界杯预选赛马上就要打响了。中国队和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北同在B组,按组别来说,这张局面挺熟悉的,都是东亚地区的“内战”,竞争自然会很激烈。
来聊聊这次亚洲杯的整体表现吧。中国男篮这次的阵容算不上最强,有不少关键球员缺席,比如周琦因为伤在休养,杨瀚森在NBA开拓者适应,曾凡博腰伤刚恢复,崔永熙也刚跟篮网签了双向合同。球队主要靠着赵睿、胡金秋这些核心撑着,胡金秋的场均表现特别亮眼,还入选了最佳阵容,王俊杰作为新人也跻身其中,这两人帮了不少忙。投篮方面,命中率达49.1%,三分球39.9%,罚球也挺稳,这些数字比以往好多了。不过,也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内线保护篮筐的能力不足,防守时的对抗偶尔吃亏,尤其决赛最后那段,出现了不少失误,篮板也比不过澳大利亚。郭士强执教之后,整体打法更偏团队合作,年轻球员的出场时间多了,但经验不足的短板也明显存在。
说到阵容调整,那才是关键啊。亚洲杯结束后,球队得好好总结一下,毕竟预选赛的对手都不弱:日本有归化球员,韩国身体素质硬朗,中国台北也在不断进步。想要出线,就得对阵容进行优化。有些人表现平平,可能会被筛掉。李祥波这小子,来自广州队,出场时间少得可怜,决赛就象征性上了6秒,没能展现出内线的硬度,机动性也不够,跟战术体系不太匹配。赵嘉义,青岛的前锋,热身赛三分投得挺准,可到了正赛一防紧,就露怯了,持球突破明显弱一点,对抗也比不过胡明轩他们,尤其是在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两场比赛里,状态起伏比较大。雷蒙,北京首钢的,年龄摆在那,防守还算可以,但技能太单一,决赛那会儿,3分1篮板,跟年轻的朱俊龙比,就差一大截。这些人要是留不住,淘汰的可能性挺大,球队需要更全能的配置。
反过来看,某些球员的归队能有效弥补短板。比如,周琦,上赛季在北京首钢表现出色,场均两双,盖帽和篮板都是一流,亚洲杯期间伤了,去美国康复了一阵儿,回来后内线稳了不少,跟胡金秋互补,一个负责护框,一个擅长中投。杨瀚森,这位19岁的新星,NBA首轮第16顺位被开拓者选中,视野不错,技术全面,CBA时就能场均得分上双,回归后能让战术版图更丰富。曾凡博,北京队的,好歹也有三分命中率41%,弹跳能力强,腰伤恢复后,能里能外都能搞定。崔永熙,拿到篮网的双向合同,防守速度快,场均抢断不少,经过国外锻炼后,强度明显提高。这些人一归队,球队的战斗力一定提升不少,年轻和经验的结合也会比以前更快实现。
说到预选赛的赛制,得解释清楚。2027年世界杯的预选,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亚洲区有8支队伍,分成两组,每组4支,采取双循环的方式,打6场比赛,排名前三名就能晋级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赛制是交叉对抗,带积分进行比拼,最后亚洲区的前六名直接获得世界杯入场券,东道主卡塔尔则免赛,自动获得名额。中国队所在的B组对手有日本,上届世界杯小组出线的队伍,韩国,老对手,以及表现不错的中国台北,队伍都在不断进步。第一窗口期从11月24日开始,中国队的比赛安排是先在主场迎战韩国,然后到日本客场作战,具体比赛时间由国际篮联确认。咱们这边尽量要利用好主场优势,北京也申办了一部分比赛,方便球员休息和调整。
从分组来看,中国队避开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大洋洲的强队,签还算不错,出线的形势也比较明朗。不过,不能太放松,毕竟日本的归化球员实力很强,韩国的身体对抗也很激烈,中国台北也具备一定潜力。球队得有针对性地训练,特别是内线的补强尤为关键。周琦和杨瀚森回归后,护框和篮板的问题大大改善。外线的防守就靠崔永熙和曾凡博帮忙,年轻化成为大势所趋,像杨瀚森、崔永熙这些新生力量成长得挺快的,也能帮助优化整体年龄结构。
亚洲杯虽然输了,但团队的拼劲还是展现出来了,5胜1负的战绩挺不错,决赛前三节领先一分,说明他们其实挺有潜力的。不过,也得认识到一些短板,阵容调整绝对得走起来,把那些不合适的淘汰掉,有能力的让他们回归,这也是竞技体育的常态。郭士强带队后,战术更强调团队合作,减少对个人的依赖,还借鉴了欧洲的打法。球迷们盼着11月的预选赛,中国队能稳扎稳打,争个好开局,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