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闻社报道,俄罗斯国防部近期发布多项战报,显示俄军在乌克兰战场取得关键进展:
9月6日至12日,乌克兰战区,俄方说在前线推进,同时对乌军工和交通能源搞了多轮打击;同一时间,乌方无人机夜间袭击俄本土,俄方称大批拦截。信息量很大,但多为双方各自口径,需要分开看。
先说地面。俄方称“东方”集群拿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新彼得罗夫斯克镇。这个点位于乌方纵深,如果属实,意味着前线压力往乌方后方推了一步。不过,这一说法目前没见到第三方确认,所以还要再观察卫星图和公开画面。
伤亡方面,俄方报乌军一周阵亡约9785人、丢14辆坦克。这类数字历来水分不小,各方都会报大数提士气。但即便打折,也说明那几天战斗强度高,人员和装备消耗快。因为这个,后面你会看到双方都在抢修、补货、招人。
天上这块,俄方说七天拦下19枚制导炸弹、19枚“海马斯”火箭弹、2枚“海王星”导弹和1488架无人机。同样,数字未被独立证实,但能看出两点:乌方无人机出动密,俄方防空和电子压制强度大。结果就是,谁的库房、雷达、导弹备射多,谁就能把节奏稳住。
对乌后方的打击,乌国防部自己也认了:一周内遭六次“成批次”打击,军工、交通、能源、军用机场、仓库都挨了。这打的就是修理线和运输线。工厂停一停,前线坦克、炮、无人机的配件就慢;铁路、变电站出问题,弹药和油料就慢。所以,哪怕不出大爆炸画面,持续性影响也会显现。
再看俄本土。俄方称某夜拦下221架乌克兰固定翼无人机,涉及布良斯克85架、斯摩棱斯克42架、列宁格勒28架等12个州,莫斯科州也拦了9架。规模很罕见,说明乌方在拉长打击半径,给俄方后方制造麻烦。同时也能看出俄防空在西部多层布防常态化。代价是,长时间高负荷值班,人员和设备都扛压。
敏感点还有核电。周五晚,乌方无人机袭到斯摩棱斯克核电站3号机组建筑,俄方称技术处置及时,机组运行未受影响。这类目标一旦被盯上,哪怕没出事,也会引起外界紧张。同样的信息最好等国际核机构更多说法。
乌克兰国内的难处也在增多。俄方公布的被俘士兵口供和前线指挥员说法,都指向兵员老龄化和逃兵问题;还有苏梅州一处反攻突击小组“损失八成”的说法。这些多来自俄方渠道,可信度要打问号,但和外界能看到的动员压力、轮换频率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意大利《共和国报》称,乌克兰放开18至22岁离境后,入境波兰的同龄人涨了十倍。这对兵源是个洞,对国内劳动力也是个洞。
战火也在平民区蔓延。别尔哥罗德州一天遭138次无人机袭击,致1死15伤;赫尔松、哈尔科夫多地炮击致民众遇难。双方都在打对方后方,既是还手,也是拉国内情绪。问题是,越这样,谈判空间就越窄。
战术细节上,俄军晒了不少。比如中央集团一架攻击机躲过FPV后把它反打掉;第聂伯河集群的T-72B3M在对抗中把一辆德制“豹”坦克的炮塔掀翻;“南方”部队摧毁乌军多套“星链”地面终端、重型无人机和控制点。这些故事未必全都能独立核验,但反映一个方向:低空反无人机、前线通信、坦克近距对抗,正决定很多据点的得失。同样,谁能更快修、更多产、更快迭代,谁就能在下一周占便宜。
最后说和谈。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说“沟通渠道在,但谈判层面暂停”;特朗普说泽连斯基“没有早点表现出谈的意愿”,仇恨还在拦路。听上去,电话能打通,但真要坐下来,还差得远。战场还在掰手腕,谁也不想在下棋时先松手。
夜里,布良斯克州一处临时阵地,值班兵把外套裹紧,眼盯显示屏,屏上一个个标记跳进跳出,旁边的发电机嗡嗡响,热水壶咕嘟作声。外面风一阵一阵,天没亮。下一个七天,是屏上的标记继续增多,还是电话那头终于有人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