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看完中国阅兵,急了! 连喊5个“不”字,还突然提起一件旧事,直接把日本晾在了尴尬的聚光灯下。
就在中国一场约70分钟、展示数十款新装备的盛大阅兵结束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反应出乎所有人意料。
当记者直接问他“是否担心中国阅兵对美国构成挑战”时,特朗普的反应是连说五个“不”字,坚决否认。 他迅速强调,在双方的关系中,是中国更需要美国,根本谈不上什么挑战。
这番表态与美国以往常把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的调门截然不同。
更引人关注的是,他在表示祝贺的同时,还额外提出了一个具体要求。 他强调了中国在二战期间“美国给予中国的巨大支持和‘鲜血’”,并表示“许多美国人为中国争取胜利和荣耀而牺牲”。 他明确希望,中方能在这一盛典中提及美国在二战中提供的帮助。
这个要求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提供了关键支持。 最著名的是“驼峰航线”,这条航线被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危险的空中通道”。
从1942年4月到1945年8月,美国空军通过这条航线,在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极端危险条件下,为中国空运了超过65万吨的战争物资。 代价极为惨重,双方损失飞机超过500架,有超过1500名飞行员长眠于高山幽谷之间。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争物资。 据历史数据,该法案提供的物资总价值高达五百亿美元,其中英国及英联邦国家获得了约百分之六十,苏联获得约百分之二十二,中国也获得了约十六亿美元的援助,包括武器、弹药、卡车等关键物资。
在1938年至1941年间,美国还通过《桐油借款》、《滇锡贷款》、《钨砂借款》等协议,向当时艰难抗战的中国提供了总计约1.2亿美元的贷款,这些物资和资金在抗战最艰难的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朗普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重提这段历史,被认为背后有多重算计。 一方面,这能有效迎合美国国内的选民,塑造自己重视传统盟友关系、铭记美国光荣历史的形象。
另一方面,这个举动在地缘政治上效果微妙,甚至直接“打脸”了其亚洲重要盟友日本。 美国当前的“印太战略”极度依赖日本作为关键支点,日本也常在遏制中国的策略上冲在前线。
然而,二战历史是日本无法回避的痛点。 特朗普公开要求中国纪念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身份,无异于再次提醒世界,日本在二战中是侵略者,而美国是中国的战友。 这使日本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其极力想淡化历史问题,却被最重要的盟友无意中推回聚光灯下。
中国此次阅兵展示了强大的国防实力,45个方(梯)队按实战化编组亮相,多款新型战略导弹标志着中国战略打击能力完成了海陆空全体系覆盖。3支新兵种的首次亮相也让许多在场的外国领导人感到惊讶。
在这种展示实力的时刻,特朗普的祝贺和请求更像是一种对现实力量的承认和策略调整。 此前,在贸易领域,美国对中国大豆加征关税,导致中国进口大幅转向南美。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曾明确指出,“一颗大豆就能证明两国合作互利、对抗两败俱伤”。
中国主办的上合峰会刚刚顺利结束,多国领导人齐聚并签署了大量合作文件。 甚至连美国的传统盟友如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在对华强硬政策上也表现出犹豫和保留。
特朗普的举动,更像是在中国影响力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一次务实的姿态调整。他既想在国内政治中得分,又想在对外策略上寻求新的突破口。
而对于中国而言,是否在阅兵中提及历史盟友,将完全基于自身对历史的全面、客观叙述。 提及,是为了铭记所有反法西斯力量的牺牲;不提及,则阅兵的本意是聚焦自身发展与和平愿景。 无论哪种选择,主动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