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大检查,这事儿是国家为了保证养老金发放的公正和安全,搞得一项挺重要的工作。
特别是在6月末公布的一条新闻,“一岁工作二十二岁退休的事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退休人员都说,自己辛苦工作一辈子,最终拿到手的养老金都比那些通过篡改档案、冒领等不正当手段多得少得都要少得多。实际上,那些用假档案搞到账的人,已经成功领到了累计69万元的养老金。 folks还在为今年工龄差距20年,养老金调差只差二三十块心烦意乱,正忙着算今年的养老金到底涨了2%、2.5%还是1.5%的时候,有些人已经悄悄在22岁退休,悄悄领取到累计69万元的养老金了。我想问问,究竟有多少退休人员一辈子领取的养老金能达到69万元呢?
如果按企退人员养老金水平3500元估算,一年下来就是3500乘以12,等于42000元。要拿到69万元的话,需要690000除以42000,也就是大约16.4年,意味着大概16年才能领够这笔钱。不过,有些人在工作期间就开始领取养老金,早早就实现了“早赚快吃”的目标,那最后养老金“水池”里的水还能剩多少?真正流向退休人员的钱又有多少?如果大规模查处这些“蛀虫”,让养老金的结余变得更多,养老金的涨幅是不是也会更给力一些呢?虽然这些事情我们也无从得知,但小编觉得,养老金的严格审查,确实是有其必要性。
其实,许多情况下在自己办理退休时会发现档案不见了,或者档案资料不合格,结果十几年的工龄就这样白白泡汤了。这里说的工龄,就是指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和视同缴费两部分。随着1992年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缴的保险都能通过每月对账单明细出来查得清楚,前提是缴费有记录。而在1992年前参加工作的正式员工,其工龄是按照当时的实际工作时间核算的,也就是所谓的视同缴费。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实际缴费行为,工龄只是根据档案和相关资料进行的估算。要是档案出了问题,或丢失哩,这部分视同缴费的工龄就得不到认可,退休审核时工龄也就算不出来了,所以十几年的工龄就这样没了,空留遗憾。
小编遇到过一位退休人员,由于国有企业买断后自己原来的档案没处理好,存放不当就丢失了,结果在退休时,那十多年的视同缴费工龄根本没被认可。为避免类似情况,建议未退休的朋友一定要妥善保管好个人的原始档案。有的人会自己保存档案,或者在中转过程中把档案带在自己手上,这都不太稳妥。最好还是要找单位或者当地的退休代理,统一存放档案,确保资料完整无缺,退休时也不会出差错。
除了档案丢失以外,有些人在办理退休手续时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自己是否符合退休资格的认定。因为过去的原因,当时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年龄不一定一致,所以在办理退休时,通常不会以身份证上的年龄为准,而是依据原始档案里记录的年龄来判定。一般情况下,是以档案中的招工登记表上记的年龄为依据,不过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大部分信息都是手写的,很多时候只写了出生年份,未写月份,或者写错了时间。这种情况下,临近退休的人员如果发现有差错,相比档案丢失,这种问题还能通过证实来解决。只要找到当年的户籍底卡复印件,证明自己的出生年月就行。比如档案显示是1988年,找1988年之前的户籍底卡,验证出生日期,保险就能顺利走完退休手续。
所以我觉得对养老金进行大审查,其实对普通退休人员来说是件好事,让退休流程变得更透明。我们不怕提供证明,毕竟真的不能假,假也无法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