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明确时间起点,在西周共和执政的年份,即公元前841年。
在共和纪元从前,尽管许多重大史实与帝王谱系,既经传世文献证实,又由考古发现佐证,确属可信记载。
然而此类事情与君主执政岁月,大致只有个含糊的界限,并无确切记录。
关于周武王即位时的岁数,以及他掌权的年数,都足够让历史研究者们写出成百上千篇的探讨文章,但是始终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
自共和国肇始,国内诸多重大历史节点,方得形成明晰的纪年记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共和元年之前的事件年份就只能靠猜测了。
通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许多公元前共和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获得了明确的时间定位,甚至可以精确到具体年月日时。
假如要探寻,人类历史上哪一个事件首次被记录为确切的日历日期,或许不少人会立刻想到:牧野之战呢。
借助考古研究与天文学知识的巧妙融合,周朝消灭商朝牧野战场的具体时刻,竟能精确到分秒!
然而,牧野战役的具体日期,在学术界依然引发诸多争议。
很多研究人士指出,在历史长河中,确实能精确到分秒的重大事件,或许只有周懿王元年那天发生的日出才称得上。
和牧野之战一样,这个时间也是通过天文学测算出来的。
本文旨在探讨牧野之战的年份为何存疑,同时解析周懿王元年天再旦的来龙去脉。
01、牧野之战
牧野战役的具体时间,在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西汉年间,就已经无法考证了。
自西汉朝起,直至当今时代,众多学者及历史研究者借助各类流传下来的典籍,不断推测牧野战役确切的爆发时日。
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数据,可信度较高的假说达到44种,这些假说的时间范围从公元前1130年持续到公元前1018年,前后持续了112年。
上个世纪,一尊青铜器被发现,这为确定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那是在1976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的村民在打水井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埋藏的青铜器藏匿点。
考古学家赶赴现场,最终在这里挖掘出了150多件青铜器。
其中最珍贵的,非利簋莫属。
利簋高度达到28厘米,口部直径为22厘米,整体重量为7.95千克,其造型设计依照“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表面装饰有饕餮纹样。这件器物是西周初期青铜器中的代表性作品,其造型风格堪称典范。
利簋也是至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
更重要的是,在利簋的内底部,刻有33字铭文:
武王讨伐商朝,只在甲子那天开始,当时祭祀了岁星,成功消灭了昏庸的商纣王,在辛未日,王驻扎在阑师,赏赐给负责(右)事务的(史)官一块利金,用来制作檀公的宝器尊彝。
这是武王伐纣的明确证据,通过考古学研究,证实了历史文献中描述的牧野之战并非古代神话,而是确凿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另外,铭文里的“甲子朝”表明了武王讨伐商纣的准确日期,而“岁鼎”则记录了武王伐纣时的星象情况。
这为确定牧野之战发生的具体日期,提供了重大依据。
可能很多人设想的是,利簋一出,牧野之战的时间问题迎刃而解。
然而,单从利簋上“甲子朝,岁鼎”这些文字来看,包含的内容过于稀少,无法明确推断出确切的日期。
通常认为,“岁鼎”指的是木星在天空中位置显著的时候。在武王伐纣这112年期间,符合“甲子日,岁鼎”条件的情况,至少出现几十次。
利簋具有特殊价值,它为推算牧野战事发生日期提供了可靠的参照依据。凡是估算出的时间,倘若不符合“甲子日,岁在金”的规律,便应当予以排除。
这大大缩小了有可能的时间范围。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人员,如何借助利簋来推算牧野之战的准确时间呢?他们首先分析了利簋上的铭文,从中提取了关键信息,然后结合其他历史文献进行考证,最终确定了牧野之战发生的具体年份,这一过程展现了他们对古代史料的深入研究。
首先,是通过考古学进一步限定时间范围。
考古学家发现了西周初年的3个重要遗址。
第一处,是陕西的丰镐遗址,这个遗址包括周文王所建的丰京和周武王所建的镐京,二者合称为丰镐,被历史文献普遍认定为西周的都城所在地。
丰镐必定在牧野之战之前建成,因此推算丰镐遗址的年代,能够确定牧野之战发生时间的最早界限。
那另外一处,是北京地区的琉璃河遗址,那里曾是西周年代燕国的都城旧址,最初建立该城池的封君,乃是在周武王与周文王当政期间担任要职的重臣,名叫召公姬奭。
这座燕国都城究竟由姬奭还是其子所建,目前仍存疑虑。不过,无论归属如何确定,都城的兴建年代,都必定在牧野之战之后。
这座遗址的年代测算,可以得出牧野之战的年份下限。
第三处地点是山西曲村-天马遗址,该处属于西周初期晋国都城遗址,晋国始封君主为周武王之子叔虞。
同样道理,晋国都城的初始修建时间,也仅能确定在牧野大战之后,这一点同样有助于明确牧野大战的年份下限。
另外,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了五次月食现象的发生。尽管这五次月食的具体时间尚有不同看法,不过大体上有一个时间区间,能够提供参考依据。
考古学家运用碳14测定和AMS测年技术,确定了先前提到的三个遗址的时期,参照商朝五次月食的记录,最终推断出武王伐纣的确切时间区间,具体为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
时间的跨度从此前的112年,缩短到了30年。
然而,即便牧野战役的潜在时段从112个年份压缩为30个年份,符合利簋铭文“甲子朝,岁鼎”记载的时间段依然相当可观。
该怎么进一步确定牧野之战的具体发生时间呢?
我国历史上对天象记录极为丰富,借助当前科技水平与强大的计算机运算能力,推算某一特定天象发生的精确时间,已变得相对简单。
牧野之战在周朝是件大事,正史中有大量记载,与此相关的星象记录也相当丰富。
因此随后专家们转而研究星象,继而去查考史籍中涉及牧野之战的各种星象记载。
天文学家江晓原,接过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他们把史册上涉及武王伐纣的十六项天文现象一一列出,想要据此推算出牧野战役的确切日期。
当然,不是每一种天象记录都能用上的。
一来,有些天象不能用来确定时间。
据史书所载,周武王讨伐商纣之时,天空中显现有一颗彗星,然而此类天象的缘由实在太过纷繁复杂。
天文学家不确定这颗天体是偶然经过太阳系,还是像哈雷彗星那样有规律地回归,也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颗彗星。
二来,古籍当中的天象记录不能确保完全正确。
天象在古代被视为极为重要,常被看作是“天命”的体现,因此古人伪造天象的情况时有发生。
天象中火星靠近心宿的现象,常常被古人视为一种警示信号,预示着即将发生不幸事件,他们习惯借助这个天象来论证某种所谓的“上天旨意”,甚至有学者专门考察过,史书中记录的二十三次此类天象,其中超过一半的内容都存在出入。
牧野之战这样的大事件,自然免不了有不少天象都是牵强附会的。
江晓原课题组经过考察指出,部分文献中描述的天象现象,在牧野战役发生时段所确定的时间框架内,是无法出现的。
最后,工作人员选出了七项比较可靠的天象记录,确定了牧野战役开始的准确时刻:公元前1044年1月9日早上四点五十五分。
这和利簋铭文上的记载相符合。
不过了解夏商周断代计划的人清楚,这并非该计划标明的牧野之战确切年份。
而仅仅被称为“次优解”。
有另一支队伍,依照相仿的方法,推算出了牧野战事的别的时段。
那就是刘次沅团队测算出来的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该时间点记录于夏商周断代工程收官之作,称作“最佳方案”。
为什么几乎相同的测算流程,却得出了两个不一样的结果呢?
这是因为,两个团队对天象的筛选不一样。
前面提到过,在牧野之战相关的天象记载中,只有利簋上的文字是确凿无疑的,其余的记录都可能出自后人编造或者胡乱拼凑。
而有些天象之间自相矛盾,必须要排除掉一个。
所以对不同天象的选取,就有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另外,两个团队选用的历法不同,一个以月相为基准,一个以金文为参照,这会导致对古籍中月相记载的理解产生分歧,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团队经过全面权衡,认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个时间点可以满足更多要求,因此选定这一天作为牧野战役的“最佳方案”。
当然,所谓“最优解”并非“唯一解”,因此,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向外界公布的牧野之战时间,并非完全精确无误。
或许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提的那个首选方案,还有那个备选方案,都有可能存在偏差。
利簋的铭文内容,在时间判断上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其中确切含义,目前各方看法不一。
通常认为“岁鼎”指木星在天空中位置最显著的时刻,不过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其他解释,比如“用来占卜一年中重要事务的器具”“称作越鼎”等等。
倘若“岁鼎”并非指木星高悬,那么牧野之战的年份区间,便会出现更多可能性。
牧野之战的确切日期,目前尚需借助考古新成果来最终确定。
02、周懿王元年“天再旦”
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存有疑点,那么,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事件,或许能够确定为最早且确切的年份呢?
的确有,而且也和天象有关。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天再旦,顾名思义,就是天亮了两次的意思。
也就是说天亮之后,天又黑了,过了一会,天又再次亮了。
1944年,天文学家刘朝阳首次明确,这种现象属于日全食或日环食。
而“郑”,是一个地名。
当然,西周时期的“郑”,并非现今的河南,而是位于陕西省渭南市附近地区。
那么“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这句话的含义就清晰易懂了,那就是周懿王即位的第一年,关中地区出现了日全食或者日环食的现象。
共和纪元确定为公元前841年,那会儿的天子周厉王,是周懿王的孙子。
据此能够逆推,即便是在较为特殊的情形下,周懿王元年与公元前841年之间,时间间隔也不会超过一百年。
天文学家无需过多推算,便找到了符合该时间段的日食时刻,分别是公元前926年3月21日,以及公元前899年4月21日。
那么哪个是周懿王元年呢?
专家留意到了“天再旦”这个特殊的表达方式。
古籍中记载日食,设有特定称谓。“天再旦”这三个字,在所有已发现的典籍里,仅此一例出现。
史官为何不直接记录日食现象,反而选择用“天再次破晓”这样的说法呢?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表示,所谓天亮了两次,说明两次天亮的时间差极小。
这次日食,应该发生在日出前后。
然而,夏商周断代工程专题组的成员们,均未亲身见证过黎明时的日食现象,所以无法断定这种现象是否会导致天色出现两次亮起。
他们正感到烦闷的时候,忽然接到一个消息,1997年3月9日早晨,将出现本世纪末的最后一次日全食,新疆地区能够看到这一现象。
更重要的是,这次日食发生的时间,正好是日出前后!
这是一个难得的时机,课题组的成员们有机会亲眼见证日出前后日全食呈现“天再旦”的景象。
承担该研究的天文学家刘次沅当机立断,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兼该校历史博物馆馆长周晓陆一同动身前往新疆,实地感受这次日全食现象。
刘次沅和周晓陆于3月1日抵达新疆,随即与当地气象台、学校、科协等单位取得联系,请求协助在新疆各地20个地点安排人员观测此次日全食,并确保观测数据详尽记录。
周晓陆留下了自己亲身体验的详细记录。
早在太阳正式跃出地平线之前,天就已经慢慢亮起来了。
此时,日食出现。天地再度陷入昏暗,星辰开始闪烁。
稍等片刻,东方的天际再度逐渐光明,处于日食期间的那轮太阳,正从海平面上慢慢浮现。
这就是天亮了两次,就是“天再旦”!
周晓陆个人的体验并非唯一。早先他们请人协助进行监测与记录的那些人,也陆续寄回了相关说明、影像资料以及图像,反复证明,黎明前发生的日食现象,确实就是“天再旦”。
此外,并非必须发生全部日食,部分区域见到的是日食偏食,只要太阳被遮蔽的量达到某个程度,同样可以产生“天色再次亮起”的景象。
如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者已经能够断定,所谓“天再旦”实际上是指日出前后所发生的日食现象。
早先提及的两个日食时间候选项中,公元前926年3月21日那天发生的日食是在下午时分,不会出现“天亮了两次”的现象。
史书通常会用正常记载日食的字眼来记录。
那场发生于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日食,根据推算,实际发生在清晨5时48分,与郑地日出时刻极为接近,当地民众能够看到这一现象。
完美符合“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
经过深入考证,他们断定公元前899年为周懿王即位之始。这一结论与史册记载中若干重大历史节点的时代背景基本吻合。
这个时间的确定,也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基点之一。
然而,牧野一役的时日相同,尽管夏商周断代计划估算周孝王元年天再亮的语气,比牧野一役的时日更久,且态度更为坚决,但这其中也存在分歧。
一来,这条记载是孤证。
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其中包含许多关于日食及其他天文现象的记录,然而周懿王元年出现“天再旦”这一事件,仅有古本竹书纪年提及此事,并无其他文献佐证。
有句话叫做“孤证不立”。
前文说过,古人有根据实际需求伪造天象的习惯。
周懿王在古代的声望相当差,西周的国力在他掌权时衰退得非常厉害。
这种类型的暴君,常遭遇各种异常气象的“关照”。古人习惯将不良的气象现象归咎于他们身上。
因此,我们无从知晓,所谓“天再旦”的事件,究竟是确有其事,抑或是先民为贬损周懿王而虚构,又或者是文献在辗转抄录时出现了讹误。
其二,“天再旦”有可能是其他现象。
黎明时刻的自然景象确实能契合“天再旦”的视觉体验,不过并非所有“天再旦”现象都源于日全食。
若从严谨角度讲,只要在太阳升起前后,出现任何导致天地昏沉的情况,都可称作“天再旦”。
剧烈的天气现象有时会形成瞬间的昏暗,低垂的雷暴云层会暂时挡住日光,地面观测者会误以为进入黑夜,一旦云层消散或移开,天空便会重新变得明亮。
只要这种事发生在日出前后,也可以是“天再旦”。
另外宋朝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的情景,其喷射出的光线亮得如同白天一样。这或许就是“天再旦”的现象。
天外超新星数量众多,且与地球相距遥远,因此研究者们难以判断西周时期是否曾接收到来自这些天体爆发的光芒。
古本竹书纪年的原本已经失传,关于“天再旦”的记录,是经由部分古籍各自引述得来,既无来龙去脉,也缺乏细节说明,因此除了日食之外,其他原因也不能完全排除。
03、鲁隐公三年日食
先前论述的都是依据各类文献,并参照星象变化推断出的确切时间,然而这些说法均无法完全证实。
那么在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里,可以明确无疑的,最早的一个具体时间点,是哪一天发生的哪件明确的事情呢?
通常认为,出自《春秋》的文献中,有提及“三年春天,周王二月己巳日,发生了日食现象”。
也就是春秋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事实上这并非历史文献中最早注明确切时间的记录,例如鲁隐公二年的文献就有“八月,庚辰,国君与戎人在唐地结盟”的记述。
春秋时段的置闰月规则尚未明确,即便那个时代已经能够准确记录年份,研究者们依然无法明确知道具体是哪一天。
然而文献资料清晰表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天文学家可以准确推算出具体日期。
从那个时刻起,直至清宣统三年,历经两千六百个春秋,中国古代的干支记日方式未曾出现任何停顿或差错。
这也是当前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04、写在最后
在这些中国历史上最早能够确定精确时间的候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时间的鉴定,需要借助天文学。
这得益于我国古代的史官有记录天象的习惯。
中国也是天象记载最丰富、最精准的文明古国之一了。
偶有特殊情形,确需杜撰星象,然而借助当代天文科技,研究者通常能轻易识别伪造的星象,并依据真实的星象,推算出各类事件的确切发生时刻。
在文献资料稀少时,天文学亦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牧野那场战役的发生时间,周懿王元年天色重亮的确切年份,这些信息都是借助天文学知识推断得来的。
尽管不能完全肯定这些时间点完全准确无误,不过经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反复核实,这些时间即便存在偏差,也基本上局限在很小的区间内,不会像古代学者推算牧野之战发生年份那样相差多达112年。
科技进步和考古发掘持续深入,未来某个时刻,许多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点有望得以明确,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片土地上的过往。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