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22 15:58 点击次数:160

宋代以前无棉被,零下数十度严寒,古人如何过冬?

在宋朝之前,人们没有棉被,面对零下几十度的严冬,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天的呢?

在寒冷的冬天,现在的我们有很多方式来保暖,比如家里有暖气,车里有空调。我们还可以穿上各种棉衣和羽绒服,所以冬天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但在古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保暖用品。

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中,古代的冬天要么像李白描绘的那样,“北风咆哮如天降”,要么像杜甫写的那样,“严寒冻断衣带,手指僵硬难动”,寒冷到这种地步,真是难以忍受。尤其是宋朝以前的人们,没有棉被,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冬,他们是如何度过难关的呢?

在古代,对于那些贵族来说,冬天并不算太难熬。因为他们有办法来度过寒冷的冬天。当外面特别冷的时候,富有的人大多会选择待在屋子里,避免受到寒冷的侵袭。屋子里也会有一些增暖的措施来帮助他们取暖。

古时候人们取暖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在屋子里生一堆火来提高温度。到了春秋时代,人们开始使用“燎炉”。秦朝时期,壁炉出现了,还有了“火墙”,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供暖方式了。

在咸阳宫的一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三个壁炉,这些壁炉位于一个洗浴池附近。古人用烧炭来取暖,而且他们把烟囱设计在屋外,以减少烟雾。他们用陶土做的瓦片相互扣合,做成管道,安装在墙的里面,并与壁炉相连。这样,热量可以传递到整个房间,使室内更加温暖。

汉武帝时期,为了抵御寒冷,建造了一座温室殿,位于前殿的北面。冬天时,皇帝会住在这里。殿内装有各种保暖设施。据《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用花椒泥涂抹墙壁,墙壁上挂着华丽的锦绣。主要使用香桂,还设有云母屏风,铺着鸿羽床,地上铺着西域的毛毯。”

未央宫里的温室殿是大臣们开会的地方。这个房间不仅有壁炉和暖气,墙上还涂了捣碎的花椒,挂着用大雁羽毛做的帘子,铺着西域送来的毛毯。即使外面下着大雪,屋子里依然暖和得像春天,这样的景象常常让大臣们感到非常惊讶。

皇宫里还建了一个“椒房殿”,作为皇后的寝宫。这个宫殿特别暖和,是因为用花椒、花草和泥土混合制成了一层“保温层”。这样,宫殿里的人就不会感到冷了。

在现代,花椒几乎是每家每户厨房里必备的调味料,价格也不贵。但在古代,花椒却是非常珍贵的香料,只有皇室和少数富贵人家才能享用。他们会在冬天特意建造一个“温室”,用花椒泥涂抹墙壁,再点燃炭火,让整个房间都充满花椒的香气。

到了西汉末年,温室取暖成了有钱人展示财富的一种方式。然而,这种取暖方法只有贵族和皇帝才能享用,普通百姓根本无法企及。即便是到了唐朝,官员们冬天取暖用的木柴,也需要朝廷发放的“柴薪银”来购买。

在辽金时期,为了保暖,普通百姓开始在家中安装火炕。他们会在墙上开一条通道,一直延伸到炕的下方,然后从炕的另一侧连接到炉灶。这样设计虽然成本较高,但确保了睡觉的地方更加温暖舒适。

在生火做饭时,火的热量会传递到炕上和墙体。天冷时,人们可以借助火炕取暖,睡觉、吃饭和娱乐都在炕上进行。吃饭时,还会在炕上支起矮台子。如今,一些北方地区的农村仍在使用火炕,这说明这种御寒方式深受大家的喜爱。

除了大号的取暖工具,还有一些小型的室内取暖物品,最常见的是火盆,也就是在盆子里烧炭火取暖。普通人家只能使用简朴的泥制火盆,而有钱人家则会用更精致的金属火盆。

在古代,人们需要用木炭或柴火来取暖,所以这些燃料就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因此,白居易笔下的那位卖炭老人,才会被那些穿着黄衣白衫的官员粗鲁地夺走炭。那一车有一千多斤的炭,对老人来说,就像是被抢走了一大笔财富,这反映了当时卖炭人的生活是多么不易。

古时候,官员拿到俸禄时,不仅有工资和粮食,还会发一些柴火。现在我们常说的“薪水”这个词,“薪”其实最早就是指柴火的意思。

在古代的冬天,围坐在烧火盆旁是常见的家庭景象。不过,对于很多穷苦百姓来说,使用炭炉并不现实。因为古代的木炭、煤炭和柴火价格昂贵,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正如元曲中所说:“穷人家柴薪不足,只能任凭冷雨寒风侵袭”。因此,大多数穷人会选择用燃烧后的木头或稻草放在盆里取暖。

古代的火盆很大,不容易搬动,那古人出门时怎么办呢?在唐朝武则天的时代,有人发明了一种便携的取暖工具——手炉。这是一种可以捧在手上的炭炉,里面装着还有余温的炭灰,走到哪里都可以拿着取暖。有钱人家使用手炉时,还会在里面放上香料或药材,这样不仅可以取暖,还能当香薰用。

宋代时,人们发明了一种比手炉更大的取暖工具,可以放在脚边暖脚,这种器具被称为“汤婆子”“锡夫人”“脚婆”。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还能看到人们使用这样的取暖物品。

“汤婆子”通常是由铜制成的,外形像一个没有嘴的大水壶,里面装满热水后密封,外面再套上布袋。它有点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热水袋,晚上睡觉时可以放在被子里保暖,冬天里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入睡。宋代诗人黄庭坚曾写诗称赞:“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到天亮”,充分体现了“汤婆子”出色的保暖效果。

在古代,除了房子的取暖设施外,晚上多盖被子和外出多穿衣服是人们常用的保暖方法。但要注意,在宋朝以前,人们还接触不到棉花,所以那时没有棉衣和棉被。

在唐朝,棉衣“白叠子”是贵族们独有的穿戴,到了南宋,棉被也还是只有富裕家庭才能拥有的贵重物品。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人们主要用葛、麻和蚕丝做衣服。有钱的富人穿的是皮毛衣服,比如貂毛大衣、熊皮、狐狸毛和羊羔皮制成的裘衣。他们的被子是用绫罗绸缎织成的“锦被”。出门时,他们会在轿子内放暖炉和手炉等暖和设备。在室外玩耍时,也会用火盆等设备保暖。

过去,普通百姓为了保暖想尽了办法。在棉花还不普遍的时候,由于买不起皮毛做的厚衣服,穷人只能穿用葛布或麻布做的衣服,里面填充一些乱麻、鸡毛、芦花或者茅草等材料。这样的衣服穿久了,保暖效果很差,就像是铁布一样冷。

在那个年代,棉被非常珍贵,所以士大夫们还喜欢用纸做的被子。比如说,南宋的大诗人陆游曾收到过好友朱熹送的一床“纸被”。这床特别的纸被,让陆游爱不释手,不仅晚上用来盖,白天也披着它赏雪。他为此还写了一首诗《谢朱元晦寄纸被》,表达对朋友的感激之情:“纸被围身过雪天,白过狐皮软过棉”,诗中充满了他对这床纸被的喜爱和喜悦。

在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御寒的方法也很有限,所以陆游的喜悦心情,那些经历过寒冷的人应该都能感同身受。

实际上,陆游非常喜欢的“纸被”是南宋时期的一种著名产品。这种被子用野生藤条制作,经过复杂的工艺处理变成了特别的纸张,保暖性能非常好,还成了当时名流间互赠的热门礼品。

然而这种“纸被”主要是文人雅士才能享用,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老百姓的被子大多是用麻布或桑皮做的,里面填充的是芦花、柳絮或茅草,床铺上也只是铺着几层稻草。

在南宋那个年代,造纸行业十分兴旺。因为穷人没有足够的保暖衣物,他们就聪明地用纸来做衣服来保暖,这种衣服被叫做纸裘。通常,他们会选择那种厚实又坚韧的楮皮纸或者藤纸来做,这样的纸不仅耐用,即使洗了很多次也不会破,而且还能用针线缝合。穿上这样的衣服,防风效果非常好。除此之外,还有用纸做的单衣单裤,以及在衣服里面填充纸絮的“夹衣”“夹裤”。纸制的衣物非常流行,几乎成了冬季保暖的理想选择。

制作这种纸质衣物时,人们通常会用棒槌在石头上敲打纸张,让其变得更加柔软细腻,接近绸缎的感觉。接着在里面填充一些芦花或麻絮等材料,使得这件衣物比单衣更保暖耐用,而且成本低廉,成为贫困学子和百姓冬天出行的首选。此外,南宋的官府还曾在寒冬为穷人发放“纸衣”,以此彰显皇恩浩荡。

唐朝诗人殷尧藩在《赠惟俨师》中写道:“云雾缭绕的木龛里,惟俨师静静地坐,纸折的衣裳,洁白如雪,香气弥漫,尘埃不染。”这些纸折的衣裳,成为了当时文人圈子中的一种时尚。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衣服和住所之外,喝一口热汤或热酒来暖身,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取暖方式。这种方式简单实用,能够让人在寒冷的天气里迅速感受到温暖。

对于生活条件不好的人来说,冬天特别难熬,一是因为买不起木炭和煤炭,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厚衣服保暖。因此,他们非常盼望冬天快点过去。为了让自己觉得暖和一些,一些贫穷的家庭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在冬至那天画一幅梅花图,这幅图上有九朵梅花,每朵梅花有九片花瓣,总共是八十一片。从冬至开始,每天给一片花瓣上色,等到所有花瓣都被涂上颜色,就表示冬天结束了,春天来临了。

到了元朝时期,棉花才开始广泛种植。宋朝末年到元朝初期,有一位名叫黄道婆的人,她推广使用搅车、弹棉弓和纺车等工具,使得中国的棉纺织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朱元璋开始,明朝政府在大江南北推行种棉花的强制政策。之前非常昂贵的棉布才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从此,棉衣和棉被成了最常见的保暖用品,普通百姓的冬天也变得温暖多了。而一床普通的棉被,也成了人类御寒方式变迁的一个生动见证。

古时候,御寒可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冬天特别冷,那种刺骨的寒意让人难以忘怀。所以,古人们常常熬到半夜盼着天亮,到了寒冬腊月更是盼着春天快点到来。这大概就是他们的真实感受吧。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