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0-10 21:35 点击次数:115

六成私募重仓过节后、A股节后命运已定?2个信号很明显了

六成私募重仓押注节后A股,历史真的会简单重演吗?

看着账户里连续飘红五个月的收益,很多人开始心里打鼓:这波行情还能撑多久? 私募排排网的最新调查给了个让人意外的答案:65.38%的私募机构选择重仓甚至满仓过节,仓位指数更是刷新年内高点达到78.41%。 这个数字背后,是机构投资者对节后市场的强烈信心。

历史数据似乎也在支持这种乐观。 近十年统计显示,国庆节后5个交易日内沪指上涨概率超过六成,上证指数收益率中位数达到+1.41%。 去年国庆后市场确实走出了一波“红十月”行情,这让不少投资者对今年充满期待。

但市场永远在变化。 与去年不同的是,当前A股已经连续上涨5个月,主要指数估值普遍不再便宜。 科技类指数多数处于历史高位,全球对比下A股估值优势不再明显。

第一个信号来自科技板块内部。 半导体和人工智能板块明显出现滞涨现象。 曾经的明星股在高位横盘,半导体指数的上涨更多是靠行业龙头的补涨带动。 9月份的行情已经不在半导体了,创业板上涨主要靠电池、光伏这些储能概念拉动。

如果你持有之前涨高的科技股,9月份很可能已经体验了大幅亏损。 这种内部轮动正在加速,从PCB、算力到军工、航天,资金像走马灯一样在各个概念间流转。

第二个信号是市场整体估值性价比的消失。 方正证券分析指出,目前大盘指数全部缺乏估值吸引力,特别是科技类指数。 有投资者困惑:A股只涨了这么多,怎么估值就到高位了? 对比港美股,人家的涨幅也不少,但估值还是比我们低很多。

现在市场上能找到的有性价比的资产已经不多了。 除了“老登资产”还处在相对低位,但机构分析认为它们仍处于吸筹期,大股东回购都没完成,短期很难有行情。

虽然六成私募选择重仓过节,但仍有17.31%的机构保持中等偏重仓位,11.54%的私募选择中等偏轻仓位。 这说明在市场高位,谨慎情绪也在蔓延。

格上基金研究员毕梦姌提醒需要警惕两个信号:一是煤炭、银行等传统周期股微跌,显示资金对经济复苏强度存在分歧;二是量化资金高频轮动加剧市场波动,部分高位题材股出现冲高回落。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加征关税、美股科技股波动,这些都可能对节后市场形成扰动。 美联储虽然已经在9月降息25个基点,但政策摇摆风险依然存在。

截至9月26日,沪深京两融余额降至2.42万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的2.44万亿元略有减少。 杠杆资金在节前出现小幅下降,反映部分投资者选择落袋为安。

但9月29日A股市场放量上扬,日成交额达到2.18万亿元,3576只个股上涨。 素有“股市旗手”之称的券商股表现突出,广发证券、华泰证券、国盛金控纷纷涨停。 券商股的爆发通常被解读为市场情绪转向积极的信号。

资金正在围绕科技与资源类板块轮动。 非银金融、有色金属、电力设备、钢铁、机械设备、基础化工、电子等板块表现较好。 而煤炭、银行、社会服务、石油石化等传统股表现一般。

根据历史数据,国庆假期后行业表现存在明显规律。 农林牧渔、汽车、计算机、家用电器和通信行业在假期后首个交易日表现较佳。 而计算机、美容护理、环保、医药生物和汽车行业在假期后5个交易日的累计涨幅居前。

私募机构对节后投资主线的判断相对集中。 59.62%的私募看好科技成长方向,重点关注AI、半导体、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创新药等领域。 21.15%的私募看好新能源、房地产产业链的估值修复。

三季报交易窗口即将开启,这将带动资金聚焦景气线索。 9月以来盈利预期上修较多的行业集中在科技、先进制造、周期、消费、金融等领域。 对于科技和先进制造板块,三季报是验证其景气周期的重要窗口。

62.5%的私募认为节后市场风格将趋于均衡,科技成长、价值蓝筹以及传统行业的白马股有望轮动表现。 这意味着资金可能不会单边偏好某类资产,而是进入相对平衡的阶段。

23.08%的私募继续看好成长风格,认为AI、半导体等科技板块仍有望持续强势。 只有14.42%的私募预计节后可能出现“高低切换”,前期滞涨的传统行业、高股息蓝筹或迎来补涨行情。

名禹资产指出,A股依然是流动性驱动的状态和特征,“日历效应”显示国庆长假前融资资金可能有所下行。 在这种情况下,聚焦产业逻辑确定的方向或许是最佳应对策略。

回顾1996-2001年牛市,可以发现牛市通常经历“启动期-主升期-扩散期-终结期”的四个阶段。 当前市场可能处于什么阶段,机构观点并不一致。

中欧瑞博投资维持“目前处于牛市第二阶段往第三阶段走”的观点。 对应策略上,他们计划维持较高股票仓位,以景气度上行的板块为主,同时逐步布局景气度即将出现拐点的周期性板块。

但从资金面看,内资搬家、外资回流、杠杆加码正在形成“三水汇流”的局面。 理财资金加速转向权益资产,ETF近一年日均成交37亿,个人养老金入场规模单月破2000亿。 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北向资金,2025年净流入预计超5000亿。

股票私募仓位指数连涨两周,刷出年内新高。 这一变化是节前私募普遍加仓趋势的映射。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分析,私募加仓背后有三个原因:赚钱效应提振信心、政策面积极发力、结构性机会凸显。

但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正在做出不同选择。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指出,如果短期需要使用资金,或属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保守型投资者,可选择持币。 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中等偏高的投资者,持币可能错失节后布局窗口。

星石投资认为,节前市场交投情绪回落主要是资金长假避险需求的原因,也意味着资金可能正在等待更加明确的政策面、基本面及产业面等信息。 随着节后这些信息逐渐明朗,市场交投情绪有望回升。

从历史牛市轮动规律看,启动期通常由券商等金融板块与政策驱动的科技题材率先发力。 主升期科技成长与消费板块成为主线,扩散期资金向周期股与低价题材股轮动。

当前市场,科技成长仍是共识度最高的方向。 但在结构轮动中保持均衡、关注业绩确定性,成为多家私募机构的共同策略建议。

尚艺投资总经理王峥指出,当前市场风格是成长有弹性、价值有托底的动态平衡。 科技成长端,半导体、AI算力等板块因产业景气度吸引杠杆资金扎堆;价值蓝筹端,银行板块凭借低估值与高股息承接避险资金。

随着三季报披露临近,业绩验证将成为轮动核心。 高景气成长股与业绩稳定的价值股会交替获得资金青睐,而非单一风格主导。

多方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友好、资金面宽松、经济数据边际改善。 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0.4%,结束此前连续三个月的负增长,显示企业盈利拐点初现。

空方因素则是市场连续上涨后的估值压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以及三季报披露期可能出现的业绩雷。 10月中下旬有几个期指交割日,三季报也要披露了,一些炒到泡沫的题材股可能面临价值回归。

私募排排网调查显示,70.19%的私募对节后行情持乐观态度,认为市场经过节前蓄势后有望逐步回升。 20.19%的私募持中性态度,认为指数震荡概率大但结构性机会丰富。 只有9.62%的私募持谨慎态度,担忧假期不确定性和短期涨幅过大。

持股的核心逻辑在于确定性机会能够覆盖短期扰动。 从流动性层面看,美联储已于9月降息25个基点,市场预期年底前再降50个基点,全球流动性宽松基调明确。

从资金行为看,尽管部分资金转向美股等海外市场,但A股中AI+龙头的两融交易额占比远超市场均值,表明核心资金未离场。 历史数据显示,国庆后5个交易日内沪指上涨概率超过六成,此时选择持币空仓面临的踏空风险,可能大于持股承担的短期波动风险。

明泽投资基金经理胡墨晗认为,持股过节仍是较优策略,节后“慢牛”格局有望延续,科技成长方向预计继续领跑。 同时金融与周期板块也存在修复机会,市场风格将更趋均衡。

10月进入三季报交易窗口,这将带动资金聚焦景气线索。 对于科技和先进制造为代表的强势板块,三季报是验证其景气周期的重要窗口。

AI、创新药、新能源等科技成长主线中,大部分细分方向交易拥挤度已回落至合理水平。 随着性价比问题逐步消化,产业趋势和景气优势共振,有望带动市场继续聚焦成长主线。

在三季度“反内卷”政策催化下,周期、消费、金融等板块景气度预期也迎来上修。 9月以来估值仍然偏低的行业主要包括小金属、券商及保险、教育、农化制品、化学原料、养殖等。

市场切换是必然的,但切换过程曲折漫长。 左侧投资需要耐心,如果没有打算持有“老登资产”3年以上的预期,可能很难耗得起。

回顾1996-2001年牛市可以发现,任何脱离业绩的估值狂欢终将回归,但技术革命驱动的产业浪潮可能重塑市场规则。 当前A股的科技局部牛,既可能是新一轮产业周期的起点,亦可能成为流动性催生的泡沫。

从历史周期看,2025年市场可能面临三种情景:全面牛市概率20%,结构牛延续概率60%,系统性风险概率20%。 具体路径取决于地产销售能否触底回升、AI应用端盈利能否爆发等关键变量。

私募仓位选择显示,65.38%的机构用真金白银投下乐观票。 但市场永远存在不确定性,历史不会简单重演。 每个投资者都需要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