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意昂体育介绍
发布日期:2025-07-26 02:18 点击次数:124

中国该出手了?当四周遍布F35时,只有苏35的俄罗斯应该怎么办?

一、F35都快围成圈了,俄罗斯真能靠苏35撑住?

要我说,现在俄罗斯空天军的日子,真不算好过。

F35这几年跟“下饺子”似的。

截至2025年,总产量早超1000架,光欧洲到2030年就可能有550架,全杵在俄罗斯西边边境;

亚洲的日本、韩国也在加速列装,加起来快200架。

这些隐身战机可不是摆设,雷达反射面积才0.001平方米,苏35的雷达想远距离发现它,难。

苏35是厉害,四代半里算顶尖,超机动性、1500公里作战半径,还有能看400公里的“雪豹-E”雷达。

可它有个硬伤——不隐身。

在F35面前,就像黑夜里举着手电筒,人家能先看见它,还能躲在雷达盲区发射导弹。

模拟对抗里,苏35好几次栽在远距离对抗上,这可不是偶然。

有人说,俄罗斯不是有苏57吗?

这款五代机2010年就首飞了,设计目标就是对标F35。

可现实是,到2025年才服役20架,离2020年计划的76架差远了。

为啥?

缺氮化镓材料。

这种材料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核心,能让雷达看得更远、抗干扰更强。

俄罗斯以前靠从日韩进口,2022年之后被制裁断了供,自己又造不出来,苏57的雷达性能上不去,产量自然卡脖子。

所以你看,俄罗斯现在就卡在这:苏35顶不住F35的隐身优势,苏57又因为材料问题没法大规模列装。

周围F35越来越多,这压力能小吗?

二、俄罗斯的短板,恰恰是中国的长项?

要说氮化镓这东西,中国这几年是真做出了名堂。

早在2000年代,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就开始琢磨这材料了。

现在呢?

三安光电、华进半导体这些企业,早就能规模化生产,不光够自己用,还能出口。

这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已经用在实实在在的装备上。

歼20的机载雷达就用了氮化镓,公开信息显示,它能在200公里外发现常规目标,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也比传统雷达强得多。

空警500预警机也靠这技术,战场感知能力提了一大截。

2021年珠海航展上,YLC-8E反隐身雷达、SLC-7多功能雷达亮过相,全是氮化镓技术撑着。

对比一下就清楚了:俄罗斯缺的是材料和产业链,中国缺的是高端航空发动机技术。

俄罗斯的AL-41F1发动机、“产品30”发动机,在推力、可靠性上,比歼20现在用的WS-10C还强点。

这种互补性,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有的。

当然,有人会说,技术转让哪那么容易?

俄罗斯对核心技术看得紧,中国也怕技术外流。

但先前中俄有过合作先例,2019年联合开发AHL重型直升机,这几年还一起搞“空天安全”演习,军事互信是有的。

中国买过苏35、S-400,俄罗斯对中国的无人机、电子设备也感兴趣,这种合作模式是现成的。

三、不只是帮俄罗斯,对中国也是好事?

有人觉得,帮俄罗斯对抗F35,中国是在“惹麻烦”。

但从现实利益来看,这事没那么简单。

现在老美和盟友靠F35在欧亚两边施压,俄罗斯压力小了,能分担不少外部注意力。

再说,中俄技术互补能双赢:中国帮俄罗斯解决氮化镓问题,俄罗斯分享点发动机技术,两边都能补上短板。

现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怕F35扩散,中国的反隐身装备本身就有需求,这是实打实的机会。

当然,也不能想得很简单。

技术合作得有底线,核心技术不能随便给,得保护好自己的优势。

俄罗斯也得有诚意,不能只想要好处不付出。

外界也得考虑,中国得在中美、中俄关系里找平衡,不能因为合作影响了其他外交布局。

话说回来,就算不搞深度技术合作,俄罗斯也不是没别的办法。

比如从中国买现成的反隐身雷达,先解决“看不见”F35的问题;

或者学中国搞无人机协同,用低成本无人机弥补有人机的不足。

这些都不用动核心技术,可行性更高。

四、别光盯着武器,工业底子才是关键

大多数人只看到F35和苏35的对抗,却没注意到背后的工业差距。

俄罗斯缺氮化镓,表面是材料问题,实际是产业链断了。

以前能从日韩进口,自己没下功夫搞自主生产,制裁一来就卡壳。

这提醒我们,关键技术必须攥在自己手里,不然再强的装备也成了“无米之炊”。

中国能在氮化镓上突破,靠的不是运气。

从基础研究到企业生产,再到装备应用,形成了完整的链条。

中科院的研究打底,企业搞规模化生产,军方提供应用场景,这样才能把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俄罗斯要是想彻底解决问题,光靠买材料不够,得重新补产业链。

可这需要时间和钱,现在俄罗斯经济压力不小,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这种情况下,找个靠谱的合作伙伴,比如中国,确实能少走不少弯路。

还有一点,现代空战早不是单一战机的比拼了。

是雷达、电子战、无人机、数据链的体系对抗。

俄罗斯的短板不只是战机,整个空战体系都得升级。

中国在体系化作战上有经验,比如空警500和歼20的协同,这些经验对俄罗斯也有参考价值。

最后总结

俄罗斯面对F35的包围,靠苏35硬撑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苏57的问题也得尽快解决。

中国在氮化镓等技术上的优势,刚好能补上俄罗斯的短板,而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也是中国需要的。

这种互补性,让合作有了基础。

当然,合作得循序渐进,从简单的装备采购、技术交流开始,慢慢建立信任。

这不是谁帮谁,而是互利共赢。

中国不用“出手”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正常的技术合作、经贸往来,就够给俄罗斯帮大忙了。

国家之间的合作,从来都是看利益和需求。

俄罗斯需要技术支持稳住空防,中国需要战略伙伴和技术互补,只要双方都拿出诚意,找到平衡点,应对F35的扩散就不是难事。

毕竟,现在的国际局势,光靠自己硬扛是不行的,懂得借力的才是聪明人。

声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